颅内肿瘤的扩散途径
疾病都是由一些病毒引起的,它是需要借助一些途径进行扩散的,假如了解了所有疾病的扩散途径,就能找到阻止疾病扩散的方法,可以拯救很多备受疾病煎熬的人。那么颅内肿瘤的扩散途径是什么呢?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题目吧,希看对大家有所帮助。
①种植性转移。脱落的瘤细胞被脑脊液带至远处或沉积于脑室外壁或脑池内,以后发展为转移灶。室管膜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颅内胚生殖细胞瘤、脉络丛乳突状瘤等常可发生这样的转移。
②颅外转移。很少见,主要原因是由于颅内缺乏向颅外转移的淋巴道。但随着颅内肿瘤手术机会的增加,瘤细胞与颅外的淋巴管道接触的机会增多,颅外转移的病例日益增多。除手术是颅外转移的重要条件外,浸润性肿瘤如穿越硬脑膜而侵进颅外软组织时亦可发生自发的颅外远处转移。较多见的有胶质瘤、脑膜瘤、颅内原发赘瘤等。全身各处都可发生转移灶,但最多见的为肺及胸膜(占33%),后依次为颈及纵隔淋巴结(22%)、肝(14%)、脊柱及骨髂系统(9%)、肾(6%),其他较少见的转移部位有心脏、卵巢、子宫、膀胱、腮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结肠、头皮、腹膜等。肿瘤的级别与转移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病例生存期较短有关。
瘤细胞膜上的多种特殊变化都具有抗原性,能引起脑内网状内皮细胞产生抗体。采用免疫生物学技术已能对颅内肿瘤的各种抗原抗体进行检测,以进步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1)免疫荧光素染色法: 能对厚度为5~6m的肿瘤冰冻切片内的抗原清楚显示并提示它的浓度、分布等。其不足之处为:①组织块必须在冷冻的条件下保存良好;②染色后细胞的结构显示不够清楚,使形态学的描述有困难;③荧光的显示时间短,需要用照相来作记录。
2)免疫酶标技术:此法灵敏度高、可靠、简便,并可重复,为目前神经病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组织化学检测技术。
3)抗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血清(anti-cfaps)试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各种星形胶质细胞,不管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最具特殊性的中间纤维蛋白质。凡gfap试验呈阳性的即可确认它是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
4)s-100蛋白测定:s-100蛋白具有多种蛋白质的抗原特性。 用抗s-100蛋白血清来检测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特殊标记物未能取得满足的效果,但检测到s-100蛋白对区别神经源性肿瘤与未分化的神经鞘瘤及神经轴以外的恶性梭形细胞瘤,仍有相当价值。
5)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检测: mbp是一种特殊的膜蛋白质,位于膜的胞浆一侧,是由少枝胶质细胞产生并维持的。用pap技术检测mbp以确认及核实少枝胶质瘤的工作正在试验中。
6)神经丝蛋白(nfp)检测: nfp有3种,分别命名为68kdnfs、145 kdnfs及200 kdnfs。用它们的单克隆抗体可检测四周神经原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及嗜铬细胞瘤。
7)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检测: nse又称14-3-2蛋白,是神经原胞浆内的一种酶蛋白,能加强糖酵解的过程。其抗体血清对标记胚胎期的神经原及鉴别四周神经的神经母细胞瘤、黑素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有一定价值,但由于nse在其他肿瘤中也有,故用以诊断中枢神经上皮源性肿瘤已不可能。
8)甲胎蛋白(afp):afp由肝的间质细胞、卵黄囊及人胚胎的消化道内合成。 人血清正常值<50g/l。在肝癌、胚胎癌(如绒癌)中大量增高。在胰、胃、结肠、肺癌中亦可增高。
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hcg通常见于孕妇中,假如非妊娠妇女或男子血清hcg增高,同时肿瘤免疫化学反应呈阳性,提示有颅内绒癌或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可能。
10)因子ⅷ抗原检测: 因子ⅷ是一种血浆糖蛋白,由血管内膜细胞及巨核细胞合成。应用此抗原的免疫组化技术诊断颅内血管性肿瘤及赘瘤是有可能的。
多多把握一些颅内肿瘤的常识,才能降低这类病带来的危害,大家都要积极为大众的健康为自己的健康多做些努力,利人利己的事情要多做。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