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软组织肉瘤小儿软组织肉瘤的症状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是发生在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皮下组织、肌肉、肌腱、血管、结缔组织间隙以及空腔器官支柱基质等。但发生在骨骼、网状内皮系统、神经胶质等部位的除外。软组织肉瘤的细胞起源为原始间叶干细胞,位于非节段性中胚层,故可生长在身体不同部位。
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是肿块,但肿块本身没有功能,故只有肿块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才产生症状。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肌肉组织肿瘤、血管外皮瘤、血管肉瘤、滑膜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上、皮样肉瘤等,其确诊靠病理切片,但没有特征性的组织化学或免疫学、生物学标记。
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恶性程度相差较大,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对各具体肿瘤不尽相同。
1.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起源于成纤维细胞,是纤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岁以下,有些患儿出生时即发现,也称先天性及婴儿纤维肉瘤,男孩略多于女孩。
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多以无痛性肿块首诊。瘤体常较大,界清楚,较硬,多较深在。区域淋巴结可肿大。侵犯邻近骨时,肿瘤可固定,伴有压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也称纤维组织细胞肉瘤、纤维黄色肉瘤、恶性纤维黄色瘤等。由OBrien Stout于1964年首先描述,多见于中老年人,儿童较少见。
3.脂肪肉瘤(liposarcoma) 偶然发现的较大较深的肿块,多发生在深筋膜以下的肌肉深面或肌间筋膜血管和神经附近,腹膜后间隔,四肢主要关节的屈侧及大腿内侧。肿瘤界限欠清,较硬,实质性、压痛不明显。脂肪肉瘤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成人多见,小儿少见,多发于10~15岁,男女无差异。脂肪肉瘤来自脂肪组织,故在全身各部位生长,最多发生于腹膜后,另为股部和膝部,肿瘤生长隐匿、缓慢,无明显界限,无特殊临床表现。治疗:手术完全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放疗效果不确切,化疗只在手术无效或无法实施时才采用,常用药物为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但其效果也不明确。
4.血管肉瘤 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临床表现可分3型:浅表扩散型(可呈多灶性表现)、结节型和溃疡型。
5.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肉瘤(liomyosarcoma)可以发生于任何含有平滑肌的器官或组织,最多见于胃肠道。成人、儿童均如此,但成人多见。儿童平滑肌肉瘤,主要发生部位除胃肠道外尚包括腹膜后、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平滑肌。一般胃肠道和皮下组织的肿瘤预后较好,腹膜后、肠系膜的预后较差。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可分布于从胃至直肠的各个部位,可有多发现象。
6.婴儿血管外皮细胞瘤(infantile hemangiopericytoma) 1942年Stont和Murray首先描述血管外皮细胞瘤,在小儿有特点,常称类血管外皮细胞瘤,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仅50%左右发展为恶性。肿瘤多生长于皮下组织或横纹肌内,多见于下肢,尤其股部和腹股沟、头面部、纵隔、腹膜后和骨盆内也可发生。肿瘤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血管丰富,故局部温度可略有增高,有时有微弱搏动,但上述情况很少引起注意,肿瘤可伴发低血糖、男性化表现,原因不明。
7.恶性血管内皮瘤 恶性血管内皮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称血管肉瘤,小儿少见。多发生于皮肤、软组织、肝和脾等处。肿瘤以皮肤的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为软组织、乳房、肝、脾、心脏等处。皮肤肿瘤多见于头颈部,其次为上下肢、躯干,表现为高出皮肤的结节,直径1~2cm,表面常见坏死破溃。
8.淋巴管肉瘤(lymphangiosarcoma) 淋巴管肉瘤(lymphangiosarcoma)在小儿极为罕见,高度恶性。肿瘤呈现一个坚韧的肿块,如色青的瘀斑,高出皮面,相近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有纤维化。肿瘤多发生于四肢,向近远端发展。对淋巴管肉瘤无有效治疗方案,肿瘤对放疗不敏感,成人病例多要截肢。凡有慢性和先天性淋巴水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如有肿瘤症状,即做根治手术。
9.恶性间皮瘤 胸腔病变多有胸痛和呼吸困难,可能出现气胸和胸腔积液。如肿瘤发生于腹腔或睾丸鞘膜则多可能扪及肿块。肿瘤有局部严重浸润的倾向,沿浆膜面广泛扩展,儿童患者有血行转移趋向,至肺、脑等部位。
10.恶性神经鞘瘤 30%~43%的儿童恶性神经鞘瘤来自神经纤维瘤病,而成人50%来自主要神经干。本瘤为逐渐增大的体表肿块,伴不同程度的疼痛。对肿块突然增大或疼痛者,因其可能转为恶性,故要尽早做活检。恶性神经鞘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肿瘤,切除后易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主要到肺,其次到肝和骨。继发于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恶性程度更高。由于肿瘤与主要神经干有关,一般局部完全切除肿瘤,还要截肢,不必做淋巴结清扫。该肿瘤放疗无效,可按横纹肌肉瘤方案化疗,但效果不肯定。
11.恶性间质瘤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股部和腹膜后最多见。体征取决于肿瘤溃破和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情况。股部肿瘤可阻碍静脉回流,下肢水肿。腹膜后肿瘤常误诊为腹部肿瘤。全身情况可迅速恶化。 应该广泛切除肿瘤,但一般不可能。术前放疗可使肿瘤体积变小,以便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可延长复发的出现。化疗方案同横纹肌肉瘤方案。
12.腺泡型软组织肉瘤 肿瘤在儿童好发于头颈,尤其是眼眶和舌。成人以下肢多见。因肿瘤内血管丰富,有时可摸及血管搏动,故一般无症状,而易忽视。该肿瘤早期就可向肺、脑、骨骼转移。淋巴结转移少见。治疗以根治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术后化疗、放疗联合应用。
13.上皮样肉瘤 肿瘤多发生于四肢、手、前臂。早期症状轻微,为一增长缓慢、无痛的硬结节,可能破溃,长期不愈。肿瘤可缓慢地向肢体近端筋膜和肌腱扩展,向远处转移到淋巴组织、心、肺、脑、骨骼和皮肤。
活体组织检查:
1、粗针吸活检 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部位(术前短期内施行,进针点设计在准备切除的皮肤上)局麻下,使用适宜口径的套管针刺入体内。进入假包膜之后,拔出针芯,在负压下反复穿刺抽吸,至获得满意的瘤组织为止。穿刺中应注意切勿突破肿瘤其他方向的假包膜,避免损伤邻近的重要结构及避免肿瘤播散。肿瘤太小、过深时不宜使用。
2、细针吸活检 随着细胞学检查方法对软组织肿瘤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细针吸细胞学检查的方法在肉瘤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有作者报告,还能依此分型。由于细针吸法组织损害小,相对安全,又可以在B超或CT等手段监视下进行,其适应证较粗针吸明显增宽。操作方法与粗针吸类似,B超或CT下施行时,需有关专业人员施行或与外科医生配合。
3、切开活检 选择适当的部位,在拟切除的皮肤上作一小切口,切取肿瘤表层约1cm1cm1cm瘤组织块,送病理科检查。切口严密缝合封闭。如为冰冻快速切片检查,可更换敷料和手术器械,按无污染手术重新开始,同时梭形切除活检区皮肤。如为石蜡切片检查,待诊断明确后择期手术。
4、切除活检 对于较小,良性可能较大的表浅肿物,可行切除活检。必要时再次切除。
活检的失败率为8.2%~10%,并发症约为18.2%。
1、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CT、MRI等) 大部分软组织肿瘤的影像学可以提供肿瘤的深度、界限,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肿瘤本身的密度值、囊性还是实质性和血供情况等。据以上信息可大致估计肿瘤的性质,同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放、化疗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2、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存在及肿瘤本身和周围的关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