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中醫診治
人體出汗受氣溫、濕度、精神、飲食、藥物、體能狀態等影響。不因外界刺激,白天時時出汗,活動後更甚的表現,稱為「自汗」。多汗令體表濕潤黏膩,容易併發皮褶損爛、毛囊炎、熱痱、瘡癤等皮膚病。
從中醫角度看,汗屬津液一部分,血汗同源,汗出異常是臟腑失調的外在表現。
營衛不和、表虛不固、正氣外越,使肌膚腠理疏泄,為自汗常見病機。由於衛氣虛,不能正常地管理玄府(汗孔)開闔,導致津液外泄。自汗多見於陽氣虛或氣虛証,活動時,陽氣被進一步耗傷,負責開闔的功能更加減弱,故活動後更甚。這些自汗者常伴有心悸、神疲,氣短等症狀。陰血虧虛,陰不斂陽,陽氣敷張於外,玄府不能密閉,也可致虛汗。另外,濕熱、肝火、瘀血等實証均可有自汗,久病或重病者,會出現虛實夾雜之汗証。
自汗症如經過檢查,排除了其他病因,如甲亢、風濕病、低血糖、感染等,可以中醫辨証論治。
中醫治療自汗,根據証候用藥。虛証宜用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之品;實証需要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活血化瘀等;虛實夾雜証,則依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由於各種汗症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會酌加固澀斂汗藥材,例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乾、牡蠣、五倍子、龍骨、白芍等,增強止汗效果。
自汗辨証論治
肺氣不足
自汗常出,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加劇,時時畏寒,氣短氣促,倦怠懶言,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虛弱。中醫治法為益氣固表。
舉例方劑:玉屏風散加麻黃根、龍骨、牡蠣
陽虛自汗
全身汗出津津,或如水淋漓,周身怕冷,或手足冰冷,胃口差,大便不成形,心悸胸悶,形體肥胖,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虛弱或沉。中醫治法為溫固陽氣,調和營衛。
舉例方劑:桂枝湯加附子、牡蠣、五味子
暑氣傷陰
自汗淋漓,伴隨煩渴引飲,胸膈痞滿,小便黃,舌紅苔黃燥,脈洪大無力。中醫治法為清暑泄熱,益氣生津。
舉例方劑:王氏清暑益氣湯加五味子、玉竹。
熱淫於內
蒸蒸汗出,連續不斷,伴有口渴喜冷飲,面赤身熱,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洪大。中醫治法為清瀉裏熱,益氣生津。
舉例方劑:白虎湯加人參、天花粉、黃連、蘆根。
氣陰兩虛
日夜陣發性周身汗出,伴有氣短,心悸,煩躁,面色不榮,口乾,倦怠乏力,低熱,便秘。脈弱或浮。多發於熱性病的恢復期、久病體虛、嗜酒者。中醫治法為益氣固表,滋陰清熱。
舉例方劑:當歸六黃湯加白芍、地骨皮、牡蠣。
痰邪阻滯
自汗,伴隨氣短,心煩意亂,身體烘熱,口渴,心悸,失眠,頭脹或暈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此型多見於用腦過度者或更年期。中醫治法為清熱,化痰,止汗。
舉例方劑:平胃散加白芍、五味子。
針灸治療自汗
中醫認為汗症的主要病變為陰陽失調,表裏不和。汗本屬陰液,當身體衛氣不足,未能固攝肌表玄府(汗孔),汗液自出,形成自汗。由於肺衛固表,汗為心液,腎為陰陽之本,故汗症與肺、心、腎密切相關。針灸治療常選上述經脈的穴位來進行刺激。一些重要穴位包括:
合谷(Li 4):大腸經的原穴,使熱邪從大腸而去,繼而益肺固表。
自汗飲食調攝
邪熱鬱蒸,迫津外泄,是導致多汗症的重要原因。自汗者應該少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煙戒酒,多食清熱生津食材,例如白菜、蓮藕、茭白、冬瓜、蕃茄、萍果、菠蘿、杏李、梅子、桃子、馬蹄、甘蔗、枇杷、橙、茄子、芽菜等等。日常三餐最好熟食,少吃生冷涼拌菜餚,同時要確保身體攝取足夠水分。任何汗症,均應少食生薑、辣椒、大蔥、洋蔥、紫蘇、薄荷以及其他香料,這些食品刺激汗腺分泌。
如自汗患者容易畏寒、氣短、疲倦,則表示有虛証。建議多食補益食材,如紅棗、淮山、蓮子、芡實、赤小豆、苡薏仁、蜂蜜、扁豆、百合、栗子、豬肚、豬腰、核桃仁、泥鰍、雞肉、牛肉、黨參、白朮、黃、人參、太子、甘草等,以增強體質。以下為一些簡便自汗食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