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臁疮鉴别诊断

发布日期:2014-11-07 08:51:39 浏览次数:1600

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内外侧部位的慢性溃疡

本病在古代文献里还有裤口疮、裙风、烂腿等病名,俗称老烂脚。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筋瘤的后期并发症。主要发于双小腿内、外侧的下1/3处,每因损伤而复发,与季节无关。其特点是:患处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厚硬,溃疡,糜烂,滋水淋漓,或日久不愈,或经常复发。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下肢溃疡。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郁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

西医学认为长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造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下肢深、浅静脉及交通支静脉血管的结构异常、血液逆流,造成静脉压力增高,液体成分渗出,纤维蛋白沉积,则是小腿皮肤营养性改变和溃疡发生的解剖病理基础。而长期从事站立、腹压过高和局部皮肤损伤是溃疡发生的诱发因素。

「诊断】

本病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筋瘤病的后期并发症之一。

初起小腿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沉重感,局部青筋怒张,朝轻暮重,逐年加重,或出现浅静脉炎淤积性皮炎湿疹等一系列静脉功能不全表现,继而在小腿下1/3处(足靴区)内臁或外臁持续漫肿、苔藓样变的皮肤出现裂缝,自行破溃或抓破后糜烂,滋水淋漓,溃疡形成,当溃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边缘趋稳定,周围红肿,皮肤厚硬,或日久不愈,或经常复发。

后期疮口下陷、边缘高起,形如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或秽暗,滋水秽浊,疮面周围皮色暗红或紫黑,或四周起湿疮而痒,日久不愈。继发感染则溃疡化脓,或并发出血。严重时溃疡可扩大,上至膝下到足背,深达骨膜。少数病人可因缠绵多年不愈,蕴毒深沉而导致癌变。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少数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其它常用深静脉通畅实验、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实验及下肢静脉血管造影、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等方法。

【鉴别诊断】

1.结核性臁疮

常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皮损初起为红褐色丘疹,中央有坏死,溃疡较深,呈潜行性,边缘呈锯齿状,有败絮样脓水,疮周色紫,溃疡顽固,长期难愈;病程较长者可见新旧重叠的疤痕,愈合后可留凹陷性色素疤痕。

2.臁疮恶变

可为原发性皮肤癌,也可由臁疮经久不愈,恶变而来;溃疡状如火山,边缘卷起,不规则,触之觉硬,呈浅灰白色,基底表面易出血。可向周围浸润扩展,或向远处转移。

, 3.放射性臁疮

往往有明显的放射线损伤史;病变局限于放射部位;常由多个小溃疡融合成一片,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夹杂有小白点,损伤的皮肤或肌层明显僵硬,感觉减弱。可深达骨骼,肌腱骨质外露,极难愈合。

【治疗】

中医认为臁疮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消除下肢瘀血是治疗的关键。

L内治

(1)湿热下注证

证候: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继则破溃,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方药: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红肿疼痛重者,加赤芍、丹参;肢体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冬瓜皮。

(2)气虚血瘀证

证候:病程H久,疮面苍白,肉芽色淡,周围皮色黑暗、板硬;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生新。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

2.外治

?初期:局部红肿,溃破渗液较多者,宜用洗药。可用马齿苋60趴黄柏20g、大青叶30g,煎水温湿敷,日3-4次。局部红肿,渗液量少者,宜用金黄膏薄敷,日1次。亦可加少量九一丹撒布于疮面上,再盖金黄膏。

后期:久不收口,,皮肤乌黑,疮口凹陷,疮面腐肉不脱,时流污水,用八二丹麻油调后,摊贴疮面,并用绷带带缠缚,每周换药2次,夏季可换勤些。

腐肉已脱,露新肉者,用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隔日一换或每周2次。周围有湿疹者,用青黛散调麻油盖贴。

3.其他疗法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和曲张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术,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采用静脉转流、股浅静脉瓣膜代替、静脉瓣环缩术等;局部控制感染、半暴露疗法、植皮术、患肢抬高和弹力绷带的应用等。

[预防与调护]

1.抬高患足,不要久立久行。

2.疮口愈合后,宜经常用弹性护套保护之,避免损伤,预防复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