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汗出偏沮有关的文献报道
百科词条:汗出偏沮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47:04)[共74字]摘要:汗出偏沮病证名。指汗液只在身体的半边排出。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参见偏枯条。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汗出偏沮 汗出偏沮 病证名。指汗液只在身体的半边排出。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参见偏枯条。 作者:
偏沮 偏沮 证名。汗出偏于半身,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
半身汗出苁蓉12g,服3剂后便通,半身汗稍减,原方去火麻仁,加浮小麦30g、地龙10g,加减调治3月痊愈。
体会:《内经》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应早治疗,半身汗出,因气血不周,不是止汗所能收效,用十全大补,补阳还伍
[卷下]诊汗望法提纲。无汗身热者。阴邪在卫。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风湿发汗。
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黄汗者。湿热之证。白汗者。厥气之征。红汗者。气
虚之候。小儿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寿。小儿初生。汗出不流者。不成人。汗出如浴
汗证得汗静者, 生。 热病而汗且出, 及脉顺可汗者, 取之鱼际, 太渊, 大都, 太白, 泻之则热去, 补之则汗出, 汗出太甚, 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寒热病篇曰: 臂太阴可汗出, 足阳明可汗出。 故取阴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阳; 取阳而汗出甚
汗症与治疗后4种出汗极为罕见。《金匮要略》中,有黄汗的记载。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自汗属阳虚(气虚),不分坐卧津津汗出,稍微活动,汗出更甚。易受外感,属气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
治则:宜益气固表。
汗的观察与护理理性汗出。所以,通过询问了解患者汗出的异常情况,对判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重要意义,从临床护理角度去观察护理病人的汗出情况,应分五个方面去了解患者汗出情况,才能协助医师对汗出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诊断。
1 观察汗出部位
[卷之三]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名曰偏枯。仆原疾
之由,皆由阴阳偏亏,脏腑怯弱,经络空虚,血气不足,当风冲坐,风邪乘虚而入,疾从斯
作。《内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详其义理,如树木或有一边津液不荫注而先枯槁,
然后被风所害。人之身体,或有一边血气不能荣养而先枯槁,然后
《内经》论汗证汗出 过劳伤筋、恐惧伤魂均伤肝,肝伤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此证汗出可兼见目涩、口燥咽干、两胁隐痛等肝阴虚之症。
脾病汗出 劳倦耗气伤脾,脾气受损,腠理开合失司而汗出
[卷九杂门]汗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倍
黄。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
汗出不治证汗出而喘甚者不治。汗出而脉脱者不治。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汗出发润至颠
者不治。汗出如油者不治。汗出如珠者不治。汗出如胶。
[卷十·杂证汇参]汗出发润,汗出如油,汗出如珠,
汗多喘满,汗雨淋漓,皆属败证。(《证治汇补》)
病患汗出脐胸而止者,皆险证也。至腰稍可,至足方佳。(查了吾)
补编
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
[三十一卷会通类]十二、疾病(上)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结阳者,肿四肢。(见疾病类
六。)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疾病四。)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疾病五。
汗 汗 ①指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②出汗。《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汗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夫心为主阳之脏,凡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故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而津泄为汗,然有自汗盗汗之别焉,夫汗本乎
汗二月天气阴雨寒湿,又因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厚衣,心胸间时烦热,头目昏愦上壅,食少减。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外天雨之湿气,峻然二气相合,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邢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甘寒泻其热
汗证 汗证 证名。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见各条。 作者:
[三十二卷会通类]十三、疾病(下)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疾病二十六。)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而脉尚躁者死。(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 11 潮热 12 五心烦热 13 无汗 14 战汗 15 自汗 16 盗汗 17 绝汗 18 黄汗 19 汗出偏沮 20 头汗 21 心胸汗出 22 手足汗出 23 腋汗 24 身重 25 身痛 26 骨痛
半身汗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参养营、大建中辈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芪汤加川乌以散其湿。”又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为上半身汗出(《中医临证备要》)。参见偏沮条。 作者: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妇人中风偏枯,日二。
治妇人中风偏枯,肌肉枯瘦,熟干地黄丸方
熟干地黄(焙)当归(切焙)萆防风(去叉)桂(去粗皮)干漆(捣碎炒
烟出)附
两)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下。
治妇人半身不随,肌肉偏枯,或言
汗出如油 汗出如油 证名。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见《伤寒发微论》。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黏汗条。 作者:
出汗汗者, 气分之水也, 血虚则气热, 故蒸发其水, 而出为汗, 但头汗出, 身不得汗者, 乃阳气内郁, 冒于下而为汗, 以小柴胡汤, 解其郁, 则通身得汗而愈, 蒸蒸汗出者, 乃血虚气盛, 沸溢为汗, 宜用白虎汤, 加当归蒲黄虫退治之, 手足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
[卷第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
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
为,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出汗
人有病不宜汗多,若过出汗,恐其亡阳,不可不用药以敛之, 方用
人参 黄耆 当归( 各壹两) 桑叶( 伍片) 麦冬( 叁钱)炒枣仁( 壹钱)
水煎服。
作者:傅青主
《内经》论偏枯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其二为阳郁致偏枯,如吴崑注云:沮,止也。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此由中于风邪使然。笔者认为阳郁致偏枯之义更符合临床实际,可参。其临床特征多见患侧无汗,
葛根的临床新用治疗血管性水肿、接触性皮炎、急慢性湿疹等其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均可获满意疗效。 其他病症 丁济良报道重用葛根30-60克。加入辩证方剂中治疗汗出偏沮症,可获佳效。杨烈彪等报道用葛根15-20克,加入常规通乳药内治疗缺乳效果良好。 作者:
[卷二素问经文]素问生气通天论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收。若难为容止)汗出偏沮。(湿也)使人偏枯(身常汗出半边
者。气血有所偏沮。久则营气不固。营气失守。故为偏枯。即半身不遂也)汗出见湿乃生痤
痱(音锄沸○汗出则玄府辟若湿留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也。
产后汗出不止,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若服参芪大剂,汗多不止,及头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不治。”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是真阳已衰之象,方内宜加附子、牡蛎粉等回阳
季节与汗出稳态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是在对自然现象做出描述呢?还是告诉我们应该的规律呢?根据笔者对于患者汗出稳态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为:在自然的趋势和汗出的稳态之间
汗家 汗家 指平素多汗、易出汗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寒,与禹余粮丸。”汗为津液所化,汗家久汗必耗伤阴气,如误用汗法,则犯虚虚之过,使病证加重。 作者:
不汗。陈廪邱得病,连服药发汗,汗不出。众医云:发汗不出者死。自思可蒸之,如中内发温气于外,迎之必得汗也。复以问苗。云:曾有人疲极汗出卧蕈中冷,得病苦增寒,诸医与散四日,发其汗者八次,汗不出。乃烧地布桃叶于上蒸之,即得大汗,便于被下傅粉粉身,极
不汗。陈廪邱得病,连服药发汗,汗不出。众医云:发汗不出者死。自思可蒸之,如中内发温气于外,迎之必得汗也。复以问苗。云:曾有人疲极汗出卧蕈中冷,得病苦增寒,诸医与散四日,发其汗者八次,汗不出。乃烧地布桃叶于上蒸之,即得大汗,便于被下傅粉粉身,极
论汗 疹之初出未出时,俱宜微汗。汗则肌肤通畅,腠理开豁,而毒自透。一见微汗,不
宜过用升发之药,致使汗多亡阳,轻者变重,
重者难救。隐暗不透之症,因之并发,不可不慎。又有无汗者何?缘重感风寒,使皮肤
干燥,毛窍不开,而疹不出,多成内攻之患
汗部 无汗∶上星哑门风府风池支沟经渠大陵阳谷腕骨前谷中渚液门
鱼际合谷中冲少商商阳大都委中陷谷厉兑侠溪
汗不出∶曲泽鱼际少泽上星曲泉复溜昆仑侠溪窍阴
自汗∶曲池列缺少商昆仑冲阳然谷大敦涌泉
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多汗∶先泻合谷,次
[卷一证治总论]升降出入论结胸之根也。譬如发表而汗,是
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内之气跟出,内上即空,其内下之阴气上塞,此痞闷之根也。故在上
禁过汗,在内慎攻下,此阴阳盈虚消长之理也。
抑吾尤有默会之旨,不欲为外人道,而不得不道也。《内经》以升降出入关于生长壮老
己者
诸汗切三片,每片入药二钱,井水碗半,煎一碗,食后服。又:治睡中汗方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蜜丸,芡实入①,麦冬汤一丸下。汗出不治症:汗出不流而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者,二不治也;汗凝如珠者,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而作,不可不早。①芡实入:忠信
速汗与长汗?
汗法之所以称之为法,是有法度的,有节制的,有规矩的,有适用范围的。
汗法的目的在于长汗,微汗,汗出遍身均匀。是帮助人体恢复健康,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和疾病。
如果能真正通过治疗获得长汗&rd
外汗与内汗汗是指通过外治的方法诸如外洗、外涂、外熏等,达到相对正常的出汗。
内汗是指通过内治的方法达到相对正常的出汗。
无论外汗、内汗,都强调正常的出汗即符合遍身、微汗、可持续3个条件的出汗
[卷六]出汗 汗者。气分之水也。血虚则气热。故蒸发其水。而出为汗。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下而为
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蒸蒸汗出者。乃血虚气盛。沸溢为汗。宜用白虎汤。加当归蒲黄
蝉蜕治之。手足汗出者。以胃中或有瘀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