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基因GJB2

发布日期:2014-11-28 13:22:59 浏览次数:1598

遗传和环境因素可以相互作用,造成耳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药物性耳聋发病过程中,部分患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易感性,即应用正常剂量或微量的药物就可以造成患者听力损失,这种易感性通常是母系遗传的,这提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与线粒体DNA有关。

毛细胞线粒体损伤导致其产能功能丧失,是听力损害的细胞学基础。mtDNA是人体细胞质内的闭环DNA,全长为16569bp,编码呼吸链中的13个关键酶亚单位,2个rRNA,22个tRNA。由于mtDNA无组蛋白保护,是裸露的,所以其突变较核基因高10-20倍。另外mtDNA不含内含子,部分区域还有基因重叠现象。因此mtDNA的任何突变都会累及到基因组中的某一个重要功能区。

线粒体DNA的突变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细胞中有成百上千个线粒体,一个生物体中一般仅有一个类型的线粒体DNA,称为均质性。当mtDNA发生突变时,可导致细胞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mtDNA,称为异质性。异质性的细胞在连续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遗传漂变,使得细胞中突变型mtDNA的比例从O%~100%。只有当突变达到某种程度(即阈值)才足以引起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异常[10]。

线粒体遗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严格的母系遗传方式,线粒体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是这些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基础,非母系成员不存在这一突变;(2)先证者都有明确的正常剂量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3)mtDNAA1555G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突变,耳聋的临床表型从正常到极重度都有可能;(4)耳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高频听力损害严重,一些母系遗传的成员未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表现为迟发或进行性听力下降,程度不等,其临床表型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线粒体本身的因素和核基因的影响。根据线粒体病母系遗传的特点。先证者的许多母系亲属都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高危人群.应绝对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其男性患者的后代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概率与正常人大致相同。

耳聋患者的临床表型多样,耳聋程度与应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时的年龄以及发病年龄相关,年龄越小,发生耳聋的程度越重;mtDNAA1555G突变本身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氨基糖甙类药物和核基因在mtDNAA1555G突变的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携带mtDNAA1555G突变的成员年龄越小,越易出现听力下降,而且耳聋的程度越重。

携带mtDNAA1555G突变的母系成员中耳聋患者的听力虽然具有许多相似的临床特点,如均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但是听力损害有多种临床表型,听力曲线包括下降型、平坦型、高频下降型、高频陡降型和全聋等多种形式。

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的药物中毒性聋是最为常见的后天性耳聋的原因之一,A1555G突变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史听力障碍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13%~33%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史力障碍患者中可以发现A1555G突变[11]。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8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