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痞满

发布日期:2014-10-16 08:16:43 浏览次数:1600

1.胃痞的 病位与病机。

痞满按发病部位分为胸痞和胃痞。胃痞又称心下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脾胃病证,其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职,胃气壅塞。脾胃共主运化与气机升降,若为外邪、食滞、痰阻、气郁等病理因素阻滞,或脾胃虚弱,中 虚不运,均可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胃气壅塞,形成痞满。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最易克犯脾胃,导致脾胃气机不利,形成痞满。

2.治疗胃痞的基本原则及虚实治法的灵活应用。

治疗 胃痞的基本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具体治疗应根据虚实证候的不同灵活运用。治实常用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也可根据病情采取消食清热、理气化痰或化痰消食等法;脾胃虚寒是虚痞的常见证候,治虚常用温补脾胃之法。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将虚实治法结合起来应用。

治疗实证,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先祛邪,后扶正;治疗虚证,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先扶正,后祛邪。如实证邪热内陷、饮食停滞、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往往是脾胃虚弱,而邪实形成之后,复伤脾胃,故当治实不忘虚。虚证之脾胃虚弱, 可因虚挟实,兼见痰、食、湿、饮等邪,治当扶正不忘实。

3.治疗痞满应重视理气通导法的应用。

胃痞 以中焦气机升降失职,胃气壅塞为基本病机,故在审因论治时多辅以理气通导之品,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消除胃气壅塞。如邪热内陷者,在泻热消痞的基础上,酌加枳实、木香等以理气开结;饮食停滞者,在消食导滞的基础上,酌加槟榔、大腹皮、木香、砂仁等行气消痞;痰湿内阻者,在除湿化痰的基础上,酌加枳实、藿香梗、苏梗等理气宽中。且很多消食化痰方中均有理气通导之品,体现了行气消食、理气化痰的重要治疗方法。既使脾胃虚弱,中虚不运而致的虚痞,也不能单纯用补,应在补虚基础上,酌加木香、砂仁、枳壳、桔梗等升降气机,行气消痞。

由于理气药多辛温香燥,故不可长期使用,中病即止,以免耗气伤阴,使实证转虚,虚证转重。临床运用理气药应遵循理气不耗气、理气不伤阴的原则,选择比较平和的理气调气之品,或理气药与养阴药相伍使用。尚应根据病变脏腑合理选择理气药,如肝郁气滞者,常用柴胡、香附、青皮等;脾胃气滞者,常用陈皮、厚朴、枳壳等;肠腑气滞者,常选木香、槟榔、乌药等。

4.虚痞的辨证治疗。

虚痞常见脾胃虚弱证,症见脘腹痞满,时轻时重,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当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兼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者,为脾胃虚寒,在上方基础上加干姜、附子、肉豆蔻等以温中散寒。脾胃阳气不足是虚痞的常见证候,但也有胃阴亏虚或气阴两虚之证。如见胃脘痞满,泛酸嘈杂,形瘦面赤,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属胃阴亏虚;治当益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若症见胃脘痞闷不舒,神疲乏力,消瘦面赤,舌红苔薄白,脉沉数无力者,为气阴两虚;可用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虚中夹实,如夹痰、夹湿、夹饮、夹食、夹郁、夹瘀及外邪阻滞者,应酌情配用祛邪疏导之品。《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试论温清通补治胃痞》记载一阴虚夹瘀的胃痞,现摘录以供参考:

张某,女, 61 岁。胃痞 10 年,加重半年,既往间断服用中西药(药名不详)可暂缓,近半年痞塞加重,并有隐痛,服药少效。且有口腔溃疡多年,平素性情急躁。曾多次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症见当脘痞塞,甚则疼痛,饮食不当则症情加重,噫气,纳少,口干,唇红,口腔有灼热感,大便或溏或干,欠畅。苔淡黄薄腻,舌质红,脉细弦兼数。脘部触诊明显不适,深压有隐痛。证属胃弱气滞,津气两伤,肝气乘侮,胃络失和。治予滋胃柔肝,佐以理气和络。拟一贯煎出入,选太子参、麦冬、石斛、白芍、怀山药、北沙参、杞子各 10g ,乌梅肉 5g ,佛手花。川楝子 10g ,玫瑰花 5g ,丹参 10g ,炒谷芽 12g 。药服 7 剂,痞塞稍减,隐痛止,余症减不足言。原方去杞子、川楝子,加黄连 3g 清中泻火,续服 21 剂,胃中灼热感明显减轻,诸证渐次缓解,口腔溃疡亦愈,纳馨,便爽。 3 月后随访症平未作。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