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梅毒的西医发病机制

发布日期:2014-11-21 13:15:38 浏览次数:1595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因此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人的皮肤和黏膜对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屏障,当它们受到损伤,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皮肤划伤,梅毒螺旋体就能侵入体内,经皮肤淋巴间隙播散,很快达到局部淋巴结内。梅毒螺旋体接种兔子实验证明,最快仅5 min或24h后在附近淋巴结内查到梅毒螺旋体。种植在皮内的梅毒螺旋体于48h后,在骨髓、脾、睾丸内可以发现。进入淋巴结的梅毒螺旋体再经2~3d,侵入血液循环中,传播到全身。内脏、神经系统、骨骼等部位都可以受到侵犯。此时人体对入侵的梅毒螺旋体尚未发生反应,无任何症状出现。经2~4周(平均3周左右)潜伏期之后,在初次侵入梅毒螺旋体处,出现浸润结节溃疡。这种早期损害硬下是早期梅毒的特征,即一期梅毒硬下疳发生大约一周后,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生于腹股沟处,谓之横痃,一般2~3周全身淋巴结开始肿大。由于局部的免疫反应,硬下疳可以自愈。自硬下疳出现之后,再经过4~12周的潜伏期,将出现全身症状及皮肤、黏膜损害,骨骼、眼睛及神经系统等症状,此时已发展至二期梅毒阶段。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皮肤及黏膜损害也可自愈,但不意味着痊愈,只不过是梅毒处于暂时静止或潜伏状态。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未被自身免疫力消灭的梅毒螺旋体,仍然可以引起皮疹的再发,即二期复发性梅毒疹,往往是在感染后1~2年出现。

梅毒螺旋体从初疮向全身扩散之际,可穿透血一脑屏障或由魏尔啸一罗宾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梅毒螺旋体以其黏多糖酶为受体,与血管内壁细胞膜上的透明质酸酶相黏附,分解后者的黏多糖,以供给自身合成螺旋体荚膜。黏多糖是血管支架的重要基质成分,被梅毒螺旋体分解后,血管壁即受到损伤破坏,从而引起血管的塌陷,造成闭塞性动脉炎、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动脉瘤等,使远端供血不足。梅毒螺旋体感染,还产生以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更加重局灶性供血不足。神经细胞的萎缩脱失、髓鞘断裂、轴突破坏,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肥大或萎缩,主要是继发于上述闭塞性动脉炎等造成的远端供血不足。

梅毒螺旋体经过胎盘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儿梅毒,累及胎儿的各器官。感染胎盘发生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主要通过血源传播,梅毒螺旋体从母体转移至胎儿须待妊娠16周以后,此时胎盘和脐带才发育完全,富含黏多糖。分娩过程中,胎儿亦可通过接

触患早期梅毒母亲外生殖器的初疮而受染。父亲的梅毒螺旋体不能随精子或精液直接传给胎儿。约30%的感染者,感染梅毒螺旋体之后,由于机体免疫,不出现一、二期症状,为潜伏梅毒。感染期超过2年血清反应仍呈阳性,一直无症状出现,则属晚期潜伏梅毒。少数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使进入体内的螺旋体被消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也逐渐阴转,无再发症状,达到自然痊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