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患者多喝水 感染者应尽快隔离
记者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了解到,麻疹病毒只感染人,因此麻疹患者是麻疹惟一的传染源,对患者要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
据介绍,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此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在短时间、短距离内引起感染。
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10天)内患者均有传染性,恢复期的患者不携带病毒。因此患者应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此外,预防被传染还应常晒被褥、晒衣物,人体常晒太阳,开窗换气,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近期日本一些大学校园内因麻疹流行已导致大面积停课,5月以来山西太原一中学也相继出现多名学生感染麻疹现象。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公众,麻疹患者康复的关键在于细心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
据介绍,一般单纯麻疹病人采取对症疗法即可,病情较重者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病期间,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暖湿润,不要让患者着凉。发热出疹期间应多喝水,吃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恢复期少吃油腻食物。发疹期间注意皮肤、口腔黏膜的清洁,用温开水将毛巾浸湿擦净鼻子和眼睛,经常洗脸保持清洁。
专家表示,麻疹病毒耐低温,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流通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可灭活。含有病毒的飞沫在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2小时,但在低温及干燥条件下有较好的耐受力。
记者从山西省卫生厅疾病预防控制处了解到,卫生部门调查显示,麻疹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麻疹病人的12%至15%,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
据介绍,麻疹肺炎并发症多发生在出疹期,感染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2岁以下小儿多见。这一时期,由于麻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可引起病毒性肺炎。患者表现为呼吸短促。皮疹出齐或进入恢复期后,由于抗体产生,以上症状消失。如果继发病菌与麻疹病毒混合感染,中毒症状则会加重。
专家提醒,如果患者出疹期高烧不退,疹子出不来,或显现一下忽又隐退,咳嗽加重,呼吸发憋,则可能并发肺炎。如果在出疹过程中患者声音嘶哑,喝水即发呛,可能并发喉炎,另外麻疹病人还可能会出现合并眼病。对于这些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并加以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年幼体弱和营养不良的小儿在卫生环境不良或护理不当时,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又以呼吸道并发症为多见。
日常生活中,因症状类似,常有患者对麻疹、风疹、猩红热等无法加以区分。疾病预防控制专家表示,掌握这些病症的发病特点则不难对其进行辨别。
据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冯立忠介绍,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7至21天。出疹前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伴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和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3至4天后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口腔颊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继而身体自上而下出现丘疹样疹子,发疹一般持续3至4天。疹子出齐后即开始消退,体温随之下降,身体逐渐恢复正常。退热后疹子脱屑,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专家表示,上述典型症状可作为麻疹的诊断标准。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则需要实验室确诊,依据为血清麻疹抗体检测呈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发热及上呼吸道炎症轻,发热后1至2天出疹,1至2天后消失,不脱屑。出疹期有耳后颌淋巴结肿大现象,并发症少。
幼儿急疹多由病毒所致,仅见于婴幼儿,以一岁以内多见。有原因不明的发热、2至3天后热退,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很快恢复正常。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发热后第二天出疹,皮肤有不很明显的潮红色,有杨梅舌。
记者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了解到,调查表明麻疹发病与维生素A的缺乏有重要关系。专家认为,给儿童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可减少麻疹发病率,感染后治疗过程中进行足量补充也有助于患儿尽快康复。
据介绍,历史上麻疹曾是威胁儿童生命与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麻疹以小儿多见,尤其5岁以下儿童。我国自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年龄已明显后移。麻疹发病后人体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极少有二次感染者。
另据卫生部门调查表明,麻疹患儿血清中维生素A的含量如果低于0.35微克分子,则很容易产生角膜溃疡,发生角膜干燥症,严重者会造成失明。
疾病预防控制专家表示,在麻疹流行期应及时组织易感儿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此外,接触麻疹患者后要及早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与麻疹患者接触后2日内进行应急接种仍可起到预防作用,2日后接种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对体弱年幼的易感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已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应间隔一个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