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疾病防治 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方法多

发布日期:2014-11-13 11:34:57 浏览次数:1600

急性脑梗塞是目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本病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难于辨治,临床有“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中医称急性脑梗塞为中风,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则更注重对内风、邪热、痰浊、血瘀、腑实等标实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其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口服给药

1.活血化瘀法

不少中医学者认为,血瘀是脑梗塞的基本病机,贯穿于病程的始终,故活血化瘀法成为治疗脑梗塞的基本大法并贯穿于治疗始终。胡跃强等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清热化痰颗粒治疗风火痰瘀痹阻脉络证脑梗塞35例,并随机与对照组3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值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以及降低Pt粘附率和Fbg含量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田荣祥运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瘫复灵汤2号治疗脑梗塞56例,总有效率为98%。

2. 益气活血法

许多医者认为脑梗塞病因主要是气虚血瘀,病机为气虚、血瘀痹阻脑络,经脉失养,故益气活血法是防治脑梗塞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传统的认识多用于后遗症期患者,补阳还五汤是其代表,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近几年益气活血法在脑梗塞急性期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刘兰印用化瘀消栓汤(黄芪45~60g,葛根、丹参各30g,川芎、赤芍、红花、九节菖蒲各15g,天麻、陈皮、僵蚕各10g,连翘20g)治疗脑梗塞60例,总有效率96.67%。李明奎用归龙通脉饮(黄芪、红花、桃仁、川芎、当归、葛根等)治疗脑梗塞132例,总有效率92.4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脂水平、血流变学指标显著降低(P0.01)。查保东自拟黄芪九物汤(黄芪20~50g,党参20g,僵蚕10g,川芎10g,独活酒炒10g,白术10g,茯苓10g,牛膝7g,甘草5g,白芍10g,地龙10g)治疗脑梗塞21例,取得良好疗效。张道杰等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脑梗塞,除重用补气药外还重用化瘀药,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丛春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30例脑血栓病人,显效率达96.67%。

3.化痰祛瘀通腑法

痰热腑实证是急性脑梗塞常见的中医证型,其主要病机为痰热壅结、腑气不通、毒邪内生、气血逆乱,痹阻经脉。根据这一病机及其临床表现特点,许多医者认为中医治疗立法应以清热化痰、通腑泄热、排毒为主,辅以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脑梗塞。陈国华运用黄角颗粒治疗急性脑梗塞痰热腑实证120例,和对照组相比较,在改善患者面瘫、言语、上下肢肌力、呃逆、便秘等症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黄角颗粒通过通腑泻热,使浊气下降,清气得升具有醒神开窍、祛瘀活络、镇静安神等功效。苏毅强等运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脑梗塞痰热腑实证60例,发现加味星蒌承气汤能有效改善痰热腑实证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其作用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张伦忠等运用豁痰开窍、清热熄风、通腑逐瘀功效的中风2号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1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凌方明等运用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总有效率90%。

4.补肾化瘀通络法

李建生认为,肾虚血瘀是脑梗塞的主要病机,故提出补肾化瘀是治疗老年脑梗塞的基本方法,创用益元活血丹治疗老年脑梗塞效果显著。杨震自拟益肾通络汤治疗脑梗塞63例,结果:基本恢复24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5例,无变化2例,恶化0例。栾光斗等以活血化瘀、豁痰通络,佐以补肾为基本原则,自拟补肾通脉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结果治愈28例,显效26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86%。王丽莉等运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脑梗塞105例,基本治愈25例,显效41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于杰等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法,佐以行气通络,自拟化瘀补肾汤治疗急性脑梗塞51例取得良好效果。

5. 化痰熄风或平肝降逆、熄风开窍法

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中风脑梗塞的始因,痰瘀浊毒为其病理基础,故化痰熄风、平肝降逆、熄风开窍,或祛瘀通腑开窍当为中风急性期中脏腑之基本大法。魏和国等以平逆通络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152例,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及显愈率均明显高于复方丹参液治疗组,认为中风急性期以平逆气、降浊阴,佐以通络涤痰法治疗比单纯活血化瘀论治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更显著。易振佳等运用具有平肝熄风、活血通络的天龙熄风颗粒治疗急性脑梗塞肝阳化风证者,发现其能降低患者血浆NE、E、F、TXB2的含量,提高T3含量。朱广旗用滋阴潜阳方:熟地15g,当归20g,茯苓30g,白芍12g,麦冬15g,生龙牡各30g,杭菊l0g,治疗脑梗塞急性期68例,治愈22例,显著进步2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1.1%。

直肠给药

韩红军运用加味抵当口服液直肠点滴治疗急性脑梗塞63例,具体方法为:水蛭6g,虻虫5g,桃仁10g,赤芍15g,三七13g,丹皮13g,生大黄30g,全栝楼30g,胆南星12g,生赭石30g,生龙牡30g等,按药典规定,制成浓缩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药1g,直肠点滴,每次100毫升,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基本痊愈15例(23.8%),显效23例(36.5%),有效20例(31.7%),无效5例(7.9%),总有效率为92.1%。

静脉给药

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为了适应脑梗塞急性期的救治,临床上除了传统的汤剂、胶囊剂等剂型口服外,更注重静脉用药,中药针剂成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药物,既方便对病人的治疗,同时也提高了临床疗效。如吕心阳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30例,显效20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90%。那丽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72h内)患者52例,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化减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付文华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组56例,对照组54例不用黄芪注射液,两组均给予复方丹参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66.67%,具有显著差异(P0.01)。翟泽玲选择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大剂量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经随机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降脂降糖效果为优。陈士军运用蝶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46例,并与复方丹参液作为对照,发现蝶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复方丹参液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也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脑梗塞可获满意疗效,且急性期与恢复期均可选用,急性期疗效优于恢复期。熊杰依据脑梗塞发病时间分为2组,超早期组38例(发病时间~6h)、急性期组31例(发病时间24h~72h),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均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为治则,主穴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结果,在治疗的第14、21天时,超早期患者疗效均优于急性期(P 0.05),特别是在观察中发现,发病3h以内即针刺介入者100%有效,超早期针刺介入在疗效、神经功能、肌力的恢复方面有其明显的临床价值。青姚在运用血塞通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35例,针刺取穴:取患侧上肢:曲池、极泉、内关;下肢:伏兔、足三里、环跳、承山,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min,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痊愈5例;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80%。

展望

近年来虽然对脑梗塞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据循证医学的要求仍有许多工作需进一步完善,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如:①运用盲法(双盲、单盲)进行研究者极少;②对照组设置欠合理,且多数临床研究没有考虑中风病中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自稳过程;③目前尚未见到对中风病脑梗塞进行分层分组进行中医药治疗研究报告;④低水平重复较多。以上问题的存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的重复性和科学性,使其疗效的优劣不能真正反映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临床科研设计极为重要。

革新中药新药研制思路,寻求中药新制剂。研究表明脑缺血半暗带血流不稳定3h~4h后仍不能改善,则可能出现代谢衰竭,然而目前中药治疗脑梗塞的制剂仍以丸、散、颗粒剂、口服液为主,因此很难保证在有效治疗时间内给以中药治疗会取得良好疗效,故寻找中药新制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相当重要。可望在设计合理、疗效显著的中药单味药或复方中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合成这些有效成分并将其用于临床治疗,以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病人。

说起针灸,很多人都知道针是指银针或金针,灸是指什么呢?灸又有哪些作用呢?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介绍,灸,就是烫、温的意思,一般是用艾绒烫温病灶或者穴位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的功效。古语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作为一种传统的外治法,灸法在临床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一般所说的灸是指艾灸,它是用干燥的艾叶捣碎除去杂质后,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或是艾柱灸或是艾条灸。由于其操作简便,治疗范围较广,且无毒副作用,临床医生和日常生活中普通老百姓均可使用。现将一些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呕吐腹泻

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泻。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填满纯净食盐的肚脐部,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换炷施灸。一般1次灸5~7炷(一个艾炷为一壮),7次为一个疗程。灸时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疱为度。

咳嗽

多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或慢性支气管炎。一般采用麦粒灸,即将艾绒制成麦粒状大小,置于大椎穴或肺俞穴点燃施灸,一般1次为5~10壮,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1个疗程。

小儿食积

多用于寒积,采用生山楂片,直径3~5cm,厚约0.2~0.4cm,用针刺数孔平放于中脘穴。再将艾炷放于山楂片上点燃施灸。一般一次3~5壮,隔日一次,五次1个疗程。

痛经

多用于虚寒型痛经。采用艾条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下腹部关元穴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灸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早泄

多用于命门火衰而致之阳痿早泄。采用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背部肾俞或命门穴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规定壮数为止。

胎位不正

选取至阴穴施以艾条灸,方法与痛经灸法相同。

灸法的运用远不止这些,除了艾条、艾炷灸外还有温针灸、药物灸等等。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师操作,严格按要求施灸,以避免发生意外。

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病率较高,且与脑出血、脑梗塞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为脑卒中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就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杨子超教授课题组先是根据患者病因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运用电针针刺和膀胱功能训练,帮助病人调节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调活动,进而恢复正常的储尿和排尿反射。

目前,临床上对有排尿障碍者常采用长期留置导尿管排尿,等待脑卒中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排尿障碍的好转。这样,不仅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几率,还有一部分病例迁延不愈,严重者可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还有可能出现膀胱萎废失用。

近代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对膀胱功能障碍的调整有独到之处。杨子超课题组根据腧穴解剖的神经支配特点,选取八髎穴和会阳穴给予电针刺激,对脑卒中后尿潴留尿失禁的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八髎穴和会阳穴分别临近骶孔1~4神经臀皮神经和阴部神经干。而起源于S2~4中间内侧细胞群的副交感神经,正是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下级中枢,发出的盆神经可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弛,促进排尿,也是大脑及皮层下中枢传入和传出的必经之路;阴部神经(由骶髓S2~4前角发出的躯体神经)进入骶髓灰质内与阴部运动神经元交接,其兴奋性可使外括约肌收缩,反射性抑制可使外括约肌松弛。

专家由此确定针刺这两处穴位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盆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入支的兴奋性,并通过汇聚神经元及其相应靶核的整合作用,抑制或兴奋膀胱传入神经冲动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对逼尿肌及尿道平滑肌进行调节,以维持膀胱的正常储尿、排尿功能。杨子超教授等人所选择的电针刺激选穴法与欧美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侵袭性治疗法———骶神经调节有类似之处,该法是通过对骶神经的轻度电刺激来调节支配膀胱、括约肌和盆底肌的神经反射,而达到改善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目的。后者的作用机制是,一条神经通路的活动通过突触联系可以影响到另一条神经通路的活动,将原本失衡的尿路控制系统的兴奋与抑制重新调节到一个平衡状态。

实践证明,骶神经轻度电刺激与电针刺激选穴恰巧在方法和原理上不谋而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