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卫生部就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征求意见

发布日期:2014-11-03 22:44:35 浏览次数:1600

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建国5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病人数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数十万,严重流行区的范围已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其他省(区、市)已消除了恶性疟。

率已经级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种渠道经费的资助下,但是,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加上部分地区防治工作力度有所削弱,经费投入不足,及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疟疾疫情出现回升,部分地区出现暴发疫情。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进程,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流行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时我国的疟疾流行趋势和防治现状,卫生部于2005年制订并发布了《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

006—指南自该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种渠道经费的资助下,疟疾发病率从2006年的0.92/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0.2/万,全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了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消除疟疾的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重视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继续重视和加强区域性防治工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资源,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根据全国疟疾流行情况及近三年(2006年-2008年)疟疾疫情报告,疟区以县为单位分为以下4类。

一类县:近三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任一年发病率大于等于1/万的县;

本行动计划将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流行特征,分别在四类地区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其中,在一类县采取强化疟疾控制策略,努力降低疟疾发病率;在二类县采取消除疟疾策略,阻断疟疾在当地的传播;在三类县采取强化疟疾监测和预警策略,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在四类县及时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病例。

一类县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对疟疾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在高危地区采用长效蚊帐和杀虫剂浸泡蚊帐保护重点人群;在疟疾疫点进行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疟疾流行区居民主动就医行为;为特殊高危人群(如海南上山人群和云南边境居民)提供必要的疟疾防治工具;提高病例发现和报告的能力。

二类县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提高疟疾病例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能力;在发现本地病例的村庄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处理措施;加强各项监测工作;对疟疾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同伴交流等手段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三类县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对输入性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在发现本地病例的村庄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处理措施;对疟疾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周围人群的主动侦查;通过大众媒体加强健康教育。

四类县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对输入性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疟疾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外出前往疟疾流行区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一)组织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各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要求,组织实施。继续坚持苏、鲁、豫、皖、鄂5省联防,粤、桂、琼3省联防等地区间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并根据本联防区防治形势和特点,确定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联防具体内容,切实加强疫情信息通报和防治经验交流,同步采取防治措施,强化相互监督检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各项预防控制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

(二)经费保障。疟疾防治工作经费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根据需要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按照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本着“科学设置、填平补齐”的原则,中央对承担疟疾防治工作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建设经费给予必要支持。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防治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法规和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防治工作。国家鼓励药物生产企业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提供质优价廉的抗疟药品。

(四)机构和人员保障。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加强承担疟疾防治工作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防保组织建设,逐步健全功能完善的防治工作网络。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以现场防治知识和技能、疟疾突发疫情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级疟防专业人员和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知识和技能。

(五)科学研究与技术保障。组织多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就疟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如疟疾快速诊断技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快速检测技术、疟原虫和媒介抗性检测技术、疟疾消除评价指标体系及疟原虫溯源技术、间日疟原虫生物学特性和复发机制、间日疟根治方案、新型抗疟药、气候和环境对媒介按蚊和疟疾传播的影响等。

(一)各地要根据本计划的要求,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没有达到工作目标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各地每年都要组织对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予以解决。对实施效果要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卫生部将对各地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