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疟疾周期发
关键词:疟疾 恶性 恶性疟 发病 间日 疟原虫 黄河 发病率 周期 我国
《脑型疟疾周期发》摘要:;长江以南至沿海地带为高疟区,各种疟疾均有;云贵、两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多有恶性疟疾流行;高寒、干热地带如内蒙古、青藏高原、新疆等地疟疾流行最轻。恶性疟疾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与其他虫种...
相关: ◇ 震后婴幼儿应严防疟疾侵袭详细 ◇ 小心婴幼儿疟疾被误诊详细 ◇ 为预防疟疾严防蚊虫叮咬详细 ◇ 疟疾是怎样传播的详细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作性寒战、高热、大汗为特点,伴贫血及脾肿大。在人体寄生的疟原虫分4种,即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原虫。疟疾仍是目前世界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全球性的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仍很高,我国南疆的周边国家如老挝、越南和东南亚等地区仍有疟疾发生。本病在我国流行也较广,全国各地均有,黄河以北为低疟区,以间日疟为多,三日疟少,无恶性疟;黄河与长江之间为中疟区,间日疟多,恶性疟少;长江以南至沿海地带为高疟区,各种疟疾均有;云贵、两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多有恶性疟疾流行;高寒、干热地带如内蒙古、青藏高原、新疆等地疟疾流行最轻。恶性疟疾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与其他虫种比较引起脑型疟疾较多。解放后由于大力防疟,疟疾的发病率在我国已明显降低,年发病率约为0。3%。尽管如此,近年由于境内外旅游及人口流动,给防疟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我国南方地区仍有小范围的流行,防疟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病原及发病机制】疟疾的病原是疟原虫,上述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大体相同,有性生殖(孢子增殖)主要在雌按蚊体内完成,在人体内则为无性生殖(裂体增殖)。疟原虫的子孢子随着按蚊(疟蚊)唾液注入人体后侵入肝细胞。现在认为在遗传学上子孢子分为速发型与迟发型二种类型。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内暂不发育,称为休眠子,经过不同时间的静止期后才被激活,再发育为成熟裂殖体。速发型孢子在肝细胞内迅速发育,进行裂体增殖;裂殖体发育成熟后,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释放人血;其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消灭,另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内发育繁殖;裂殖子在红细胞内发育为环状体(小滋养体),再逐渐发育为大滋养体,进而成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时红细胞膜膨胀破裂,裂殖子进行血液,并再次侵入正常红细胞,继续重复其裂体增殖;大约经过5代裂体增殖(无性生殖),在破坏大量的红细胞后,一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逐渐增大但不分裂,而是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患者的血液被蚊吸人胃后无性体裂殖子被破坏消化,有性的配子体继续发育,进行配子生殖,最后形成许多囊合子,虫体在其内发育成熟,产生子孢子;囊合子破裂后其内子孢子最后集中至蚊的唾液腺(1只蚊子的唾液腺内可含20万个子孢子),人被蚊叮咬后子孢子又注入人体,重复其生活史,疟疾由此被传播。
疟疾的临床发作主要由红细胞内疟原虫裂体增殖引起,裂殖体发育成熟导致红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原虫的各种代谢物、残余的和变性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碎片等进入血浆,上述物质一部分被血中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并刺激其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该致热原与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等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因原虫裂殖成熟的时间不同,所以各型疟疾发作间隔时间不一。
1234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