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障性贫血的发病机理是怎样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以贫血、感染和出血为主要症状,呈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再障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那么,再障性贫血的发病机理是怎样的?详情请看下文。
(一)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有缺陷: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缺乏或有缺陷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再障系造血干细胞缺乏所致。患者骨髓祖细胞的体外培养显示CFU-GM、BFU-E、CFU-E及CFU-GEMM测定均显著减少,并发现CFU-C形成的细胞丛/集落比值升高。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正常造血功能很快恢复,都说明再障发病机理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缺乏或有缺陷。如用白消安先造成动物干细胞损伤,再用氯霉素即可引起CFU-S和CFU-C进一步减少而发生再障,说明很可能是先有干细胞的缺陷,然后在许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再障。
(二)造血微环境的缺陷:造血微环境的概念包括造血组织中支持造血的结构成分,也包括造血的调节因素。造血细胞是在基质细胞形成的网状支架中增殖和分化。基质细胞群包括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可形成CFU-F。造血干细胞被基质细胞包绕后才能增殖。少数再障病人骨髓体外培养不能形成CFU-F,而CFU-GM却正常,说明这些病人的发病机制为微环境缺陷。造血的调节因素包括许多体液因子和细胞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部分再障病人存在造血干细胞体液和细胞调节机制的异常,包括抑制性T细胞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减少,自然杀伤细胞活力减低,造血负调控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2等的增多,cAMP的含量减低等,都可能介入再障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紊乱。
(三)造血干细胞的免疫抑制: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再障,血清中存在有对造血干细胞的自身抗体。部分原发性再障患者的T淋巴细胞可抑制正常造血祖细胞的生长,去除T淋巴细胞可使粒系和红系集落生长恢复正常。部分患者骨髓移植虽未成功,由于应用了大量免疫抑制剂,自身造血功能却获得恢复。凡此都说明部分再障的发病机理存在有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推荐阅读》》》治疗再障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温馨提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海军医院拥有从疾病检测、诊断、治疗到愈后康复护理的一整套体系,该体系囊括了多项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按照患者血液病发病的具体原因、病情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规律,采用一人一方的治疗准则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立体治疗方案,从治疗、养护到日常饮食计划都为患者进行周到的考虑,有针对性地对血液病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控制,最终达到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由内而外彻底治愈血液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对再障性贫血的发病机理是怎样的的介绍,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专家提醒,一旦确诊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就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治疗疾病。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知识,欢迎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健康热线020-89886932咨询,与我院血液科专家在线咨询。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