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贫血莫忘查肾
到医院一查,血色素仅为7克/升,贫血已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于是立即住院治疗。经过全面检查发现,老闫的肾功能已中度损害,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后经对因治疗,老闫的贫血症状很快得到了改善。
贫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如营养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失血等,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肾脏疾病。事实上,肾脏病患者发展到晚期(如慢性肾功能衰竭)也会发生贫血,而且相当顽固。
那么,肾病晚期为什么会出现贫血呢?这个问题必须从红细胞的生成过程说起。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蛋白质和铁组成的,在合成过程中还需要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参与。骨髓是红细胞合成的场所。在红细胞的整个生成过程中,包括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的成熟等,都与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和红细胞生成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肾病晚期发生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缺乏:慢性肾衰患者长期低蛋白饮食,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但尿中却有大量蛋白质丢失,再加上患者多有厌食症状,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使造血原料(如铁、叶酸、蛋白质等)摄入不足,这些因素都会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而导致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在肾病晚期,肾实质受到严重破坏,使肾脏的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和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从而对骨髓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发生障碍,最终出现进行性贫血。
红细胞的破坏加速:慢性肾衰时,人体的代谢废物(如甲基胍)从尿中排出减少,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此种物质能加速红细胞破坏,使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导致贫血。
慢性失血:肾衰患者血中的胍类物质和酚类物质不能自尿中排出,这些物质一方面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另一方面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由于这些毒性物质的作用,不少晚期肾病患者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及胃肠道出血等症状,这些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
这种由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贫血,称为肾性贫血。肾衰越严重,贫血越厉害。
慢性肾衰所致的贫血,用一般的抗贫血药物,如铁剂、维生素B12等,均无满意疗效。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治本,即立足于肾脏疾病本身的治疗。多数肾性贫血患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氮质血症表现,应采取改善症状、设法恢复肾功能的措施。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透析疗法: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此法可降低血尿素氮,纠正电解质紊乱,较好地改善贫血症状。
输入适量新鲜血:此法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输入量不宜过多,输血过多反而会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从而减少红细胞数量。
给予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药物:包括雄激素(如睾丸酮)与β—类固醇、氧化钴等。
肌肉注射红细胞生成素:近年来,由于生物医学遗传工程的发展,已经可以人工合成红细胞生成素,此种激素可以弥补红细胞生成素的缺乏,减少输血量,避免因输血而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在肾性贫血治疗用药中,应避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剂,如氨苯喋啶、苄氟噻嗪、噻替派等。
综上所述,当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时,要想到慢性肾病的可能,并要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