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的分类
接触性皮炎是指人体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或粘膜上因过敏或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多数急性发作,如反复接触,可演变成慢性。
中医学根据接触物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如马桶癣、漆疮、膏药风、粉花疮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接触性皮炎表现不一,从暂时性潮红到伴有大泡形成的严重肿胀,常有瘙痒和水泡形成。皮肤的任何部位均可因接触到过敏或刺激物(包括空气传播物)而受累.其特点是皮炎首先仅限于接触部位,以后可播散到其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病程长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单纯的红斑在数天内消退,水泡干枯。水泡和大泡可发生破溃,渗出和结痂。如果炎症消退则有鳞屑,有时皮肤会发生暂时性增厚,继续与致病因子接触或出现并发症(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药过敏,表皮剥脱,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主要以搔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中医认为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情绪局部刺激和辛辣酒类可加重和诱发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复发。临床表现以剧烈瘙痒或皮肤苔藓样病变为特征。
一般认为系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思考常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神经衰弱等发病或加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病灶感染、酒精中毒、衣摩擦、日晒出汗等局部刺激均可促发本病,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分为局限和播散两型。神经性皮炎
⒈精神因素: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而致敏,也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⒊局部刺激:如衣领过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多发生在颈后部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或其两侧、肘窝、腘窝、前臂、大腿、小腿及腰骶部等。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顶丘疹,皮肤增厚,皮脊突起,皮沟加深,形似苔藓。常呈淡红或淡褐色。剧烈搔痒是其主要的症状。如全身皮肤有较明显损害者,又称之为弥漫性神经性皮炎。中医认为:此病主要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绪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文理粗重,呈苔藓化者,此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皮炎(2张)中医称之为白屑风。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
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
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
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湿润,常伴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与体质有关。
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1.禁饮酒: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过多,及食刺激性食物有关,所以脂溢性皮炎患者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是由日光诱发的一种迟发性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人认为主要由中波紫外线引起,也有人认为主要由长波紫外线引起。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苔藓样变,常以某种皮疹为主。
日光性皮炎俗称晒斑,一般在暴晒后数小时内于暴露部位出现皮肤红肿,亦可起水疱或大疱。皮损部位有烧灼感、痒感或刺痛。轻者12天皮疹可逐渐消退,有脱屑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重者可伴有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烧、乏力、全身不适等,约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可能是在遗传体质的基础上,由于谷胶致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粘膜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以发生红斑、丘疹、风团、水胞等多形性皮损为特征表现。多发于中年男性,大多数患者对碘剂及谷胶、牛乳饮食过敏。本病少见,病程较长,加剧及缓解交替发作,但预后良好,死亡较少,儿童发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缓解。常用抗过敏治疗可选择抗组胺药物如氯雷。
多发于皮肤皱褶部如腹股沟,肛周臀裂部,腋窝,女性乳房下皮肤,也可发于龟头包皮内和大小阴唇,指甲沟和口角等处。皮疹多呈局部皮肤潮红,轻度肿胀,表面可糜烂,分泌物有异臭味。有时也可呈干燥,脱屑。小儿念珠菌性皮炎还常累及躯干,颈部皮肤,呈广泛密集红色斑丘疹,外观似热痱。可同时侵犯口腔或外阴粘膜,常有乳酪样分泌物呈假膜状。可伴有不同程度搔痒。直接镜检或培养可查到念珠菌。
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是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较为常见的害虫有跳蚤、虱类、蠓、刺毛虫、飞蛾、蚊、臭虫、蜂等。
皮炎指一种皮肤炎症,皮炎的种类有很多种,如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虫咬性皮炎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夏季天气闷热,空气湿度较大,蚊虫叮咬越加严重,皮肤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
虫咬性皮炎其中以痱子、虫咬等疾病最为多见。一旦患病,便会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水疱或大疱,在蜇咬部位可见到瘀点或水疱。虫咬皮炎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同时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如今正值暑期,天气闷热,再加上适逢旅游旺季,居家外出都容易引起虫咬皮炎。据专家介绍,夏季蚊虫叮咬会引发虫咬皮炎、丘疹样荨麻疹、多形红斑等多种皮肤疾病。虫咬性皮炎治疗首先要预防此类皮肤病。
⒈要搞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同时水温不宜过高,以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为宜。
⒋要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地做些运动以增强体质,外出旅游最好穿上长裤,以防下肢被虫咬伤。
以上介绍的是虫咬性皮炎的护理工作,如果不慎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因为这样会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结肿大。被蚊虫叮咬后,较轻者可用一些药物外擦就可以,瘙痒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病情严重者应到虫咬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因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如地塞米松成分制剂。近年来,因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发病特点:(一) 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
(二) 应用上述激素药物后,原发病病情虽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药,12日内,用药部位皮肤发生显著红斑、丘疹、皲裂、脱屑、小脓疮、瘙痒和触痛等症状。当再用该药,上述症状和体征会很快减退,如再停用,皮炎症状又迅速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尤其以面部、外阴部多见。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