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要防食物中毒
春暖花开,万物生发,野菜、四季豆、黄花菜等蔬菜开始出现在餐桌上,但随着天气日渐暖和,不少水果蔬菜也越来越容易长芽或霉变,人们一旦不小心误食,就会引起食物中毒或过敏反应。那么,食物中毒后应该如何处理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和消化内科医生。
天气渐暖,市民纷纷到郊区挖野菜。17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医院了解到,每年在入春后都会收到食物中毒的病患,患者大多是我市各县(区)食用了自己在野外采摘的野菜导致食物中毒或肠胃不适。
“雨城区晏场镇有一家三口人在郊外采摘野菌炖鸡汤吃,食用不久,母亲和两个娃娃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的食物中毒症状。医院接诊后当即开通绿色通道,采取中毒急救措施,经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提醒,春天到来,采摘野菜、野菌识别不当,易引起食物中毒,“尝鲜”需谨慎。同时,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有毒细菌繁殖增快,若食物保存不当或处理方式不对,易造成有害细菌超标,从而引发疾病。如果多人同时进餐,先后发病,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晕等症状,可称作食物中毒。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指出,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泻、腹痛、头晕等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时,立即拨打120呼救。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一般来说,食物中毒后可先采用简易方法催吐,如用手指、筷子等物品触及咽喉部压迫舌根部,以便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其次,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
“这种紧急处理只是为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患者应立即选择到附近医院就诊,切勿拖延时间和自行乱服药,并保留食用食物样品,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提醒市民,要小心选择食用春季蔬菜、水果等,提高消费者自身对过期、变质、腐烂、霉变等食物的鉴别,掌握正确的烹饪和消费方法,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如何健康饮食,在采访中,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建议入春后要预防食物中毒,需特别留心8种食物:
发霉甘蔗:春季是甘蔗的畅销季节,在购买和食用时一定要选择色泽新鲜的,“清明蔗毒过蛇”,霉变的甘蔗含有神经毒素,易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食用后2—8小时即发病,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死亡,其死亡率和出现后遗症的概率达到50%。
发芽土豆:春天到来,适宜的温度是马铃薯发芽的最佳条件,土豆表面会长出绿芽。未成熟马铃薯和发芽马铃薯含龙葵碱较高,进食后极易中毒。食用后数10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即可发病,患者首先感到咽喉部瘙痒、烧灼,上腹部烧灼、发热或疼痛,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建议市民购买时要适量,为防止发芽应注意把马铃薯储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鲜黄花菜:鲜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有毒的氧化二秋水仙碱。可导致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血便、血尿或无尿。食用鲜黄花菜前一定要先经过处理,可以将鲜黄花菜在开水中烫煮一下,然后用清水充分浸泡、冲洗,使秋水仙碱最大限度地溶于水中,此时再行烹调,可保安全食用。食用鲜黄花菜,每次不宜多吃。
春笋:随着春笋上市,春笋因其鲜嫩可口深受人们喜爱,然而春笋中含有难溶性草酸,食用过多易诱发哮喘等老慢支疾病、过敏性鼻炎、皮炎等,尤其是老人、儿童不宜多吃。若用笋片、笋丁炒菜,要先用开水把笋烫5-10分钟,然后再配其它食物炒食。这样既可高温分解大部分草酸减少弊端,又能使菜肴无涩感,味道更鲜美。同时,吃笋时尽量不要和海鱼同吃,避免食物中毒。
鲜木耳:春季是南方木耳疯长的季节,但新鲜木耳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粘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四季豆:若加热不彻底,生四季豆中留存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易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先是胃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和发热等症状。正确烹调是充分加热、彻底炒熟,使豆棍由支挺变为焉弱,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绿,吃起来无豆腥味。
野蘑菇:春季是毒蘑菇生长旺盛,引起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一些毒蘑菇与食用菇没有明显区别,仅凭肉眼难以鉴别,容易因误食而造成食物中毒,误食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极高。
冬季腌制的酸菜、咸菜:经过一个冬天的储存和春季气温的升高,酸菜、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或颜色过深的酸菜或咸菜,容易引发亚硝酸盐中毒。
“此外,由于春季是细菌滋生的活跃期,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消费者要增强安全意识,外出就餐时,应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饮单位,慎用生菜凉菜,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生食蔬菜,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如果食用,要反复用清水洗净,最好再浸泡一段时间,这样既能防止更多的病原体的侵入,又能防止农药的残留。” 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提示,如果在餐饮服务环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市民应立即就医并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