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夏季高发 警惕饮食安全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晏悦)每年的3月至6月是野生菌类生长繁殖的旺盛期,眼下又是外出旅游的好时节。在野外进行旅行、探险等活动时,多数人在吃了几天方便食品后便觉得胃口大倒,于是往往利用大自然众多的野菜来烹调出美味佳肴。在遇特殊情况时,如粮食补给断绝,野菜就成为了主要的应急食物。此外,大多数市民喜欢吃烧烤,市内大大小小的烧烤摊上,烤生蚝也是点单率最高的食品之一。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误食毒蘑菇、野蘑菇、野菜中毒事件屡见不鲜,生吃被病毒污染的牡蛎(蚝)也可能会引发中毒。市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梁炯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毒蘑菇中所含的毒素毒性稳定,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其毒性成分,而且中毒后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市民千万不要在野外采食不熟悉的野蘑菇和野菜。
据介绍,目前在广西发现的毒蘑菇和有毒的野菜种类繁多,蘑菇和野菜是否有毒也不能仅从外表分辨。未煮熟的生蚝也有可能携带一种可引发感染性腹泻的诺如病毒,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感染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腹泻。由于这种病毒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所以严重者可能会因为出现脱水症状而导致死亡。因此,市民在外出郊游的时候,尽量不要在野外采食,买回来的蔬菜水果要注意浸泡冲洗,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食用生蚝等肉类食品要经过烹饪、煮熟以后才能吃。
此外,据卫生部印发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指出,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六个常见原因。
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过的表面污染,或接触熟食品的容器、手、操作台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食品贮存不当。如熟食品在10摄氏度至6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长时间存放就容易引起变质。另外把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适合的温度下长时间贮存也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食品未烧熟煮透。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部位的温度未达到70摄氏度。
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者,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
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中心部位温度不到70摄氏度以上。
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相关:发生食物中毒应如何自救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晏悦)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但很多食物中毒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中毒症状,往往在送到医院的时候,症状已经非常严重。因此,食物中毒后早期发现和处理十分重要。
据了解,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细菌性(如大肠杆菌)、化学性(如农药)、动植物性(如河豚、扁豆、豆角)和真菌性(如毒蘑菇)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腹部不适,中毒者首先会感觉到腹胀,一些患者还会腹痛,个别的还会发生急性腹泻。与腹部不适伴发的还有恶心,随后会发生呕吐的情况,往往伴有发烧,吐泻严重的还会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时,立即拨打120呼救。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适量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在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则提示可能出现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应暂时停止催吐。导泻。如果病人吃下中毒食物的时间较长(超过2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可采取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用大黄、番泻叶煎服或用开水冲服,都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保留食物样本。由于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留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紧急处理只是为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患者应该马上进入医院进行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