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开始我市手足口病患儿明显增多家长也可能是传染者
本报记者朱丹君通讯员钟丽文
据台州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今年1、2月,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比去年低,但从3月开始,发病人数突然上升,3月份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上升30%左右。
记者从温岭市疾控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市也已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从近期急诊情况来看,平均每天比3月份增20多个手足口病患儿。接下来随着天气转暖,发病人数还会增加,家长一定要留心预防。”市一院儿科医生林海燕告诉记者。
今年3月为何同比上升?
“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病,6月至9月进入高发季节,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我市手足口病患儿明显增多,并且陆续有幼儿园出现聚集性发病的现象。”据温岭市疾控中心传染科吴科长分析,这跟天气状况有密切关系,春季温暖湿润的天气是病毒滋生的温床,病毒活跃度高。
多种肠道方面的病原体都会引起手足口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CoxA16)较常见。
今年手足口病为何同比上升?据台州市疾控中心专家分析:今年手足口病的优势病毒是柯萨奇病毒,以前感染过EV71病毒手足口病的孩子,对这种病毒没有免疫力,周围有孩子得了柯萨奇病毒手足口病,就会大规模流行开来。
而且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感染疾病。
家长也可能携带病菌
可能有些家长有疑问,为什么孩子都没带出门,也会得手足口病?
市疾控中心传染科吴科长说,这有可能是家长传染给孩子的。虽然手足口病的目标人群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但成年人也会携带手足口病病菌。只不过成年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般是隐性感染,感染后基本不会发病,也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成人也要做好防护,特别是要注意勤洗手,避免把从公共环境中带回来的病菌传染给孩子。
“预防手足口病,有一个口诀,即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常通风、晒被褥。”吴科长提醒,自家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等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其他孩子受传染。“孩子一旦被确诊为手足口病,应隔离两周。”市一院儿科医生林海燕说。
嘴里长泡就是手足口病?
“医生,我儿子嘴巴里长泡了,还发烧,是手足口病吗?”4月4日上午,在市妇保院发热门诊,家长金先生带着儿子前来就诊。经诊断,该男孩患的是疱疹性咽峡炎,并不是家长担心的手足口病。
市妇保院元君辉主任介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部分症状有点相似,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疱疹性咽峡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特殊类型。
市妇保院3月份疱疹性咽峡炎确诊率比前两月明显增加,元主任表示,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于夏季,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一般伴有发烧、嗓痛、流涎等症状,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出现在口、手、足等部位。不过,咽峡炎也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家长发现孩子发烧、有疱疹时应该及时送医。大多数患儿在经过对症处理后,4至6天都能治愈。
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多数一周可痊愈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小儿传染病,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
病情较轻的患儿,一般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身体恢复健康。
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烧、嗜睡、手足抖动、嘴唇发干、呼吸困难等重症症状,家长要尽早将其送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但个别患儿的手足口病会加重而引发脑膜炎和脑炎;再严重一些,会导致肺出血和低血压,甚至死亡。因此,手足口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原标题 [3月下旬开始 我市手足口病患儿 明显增多 家长也可能是 传染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