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5年前就有手足口病例 专家支8招预防
厦门网讯(商报记者 陈淑君 通讯员 陈赟)“我侄子3岁,这几天发高烧,手上还长水疱,好担心啊,不知道这样是不是手足口病?”“我朋友的孩子看起来有点像,可是皮肤病不是也长疹子吗?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样的?”昨日,不少市民来电咨询。
记者从市疾病控制中心了解到,手足口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潜伏期为2天至7天,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隐性感染比例较高,多数病人发病突然,但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目前,该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
记者了解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今天,我们特地以图表的形式,教您正确认识和预防手足口病。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人群、症状体征等均大不相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先发病于家禽、动物,人才可能被感染;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口蹄疫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经皮肤黏膜感染;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经口感染,或通过呼吸道传播。
名词解释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陈淑君 整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