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大多是家长抱宝宝引起
“我家孩子手上有几个疱疹,孩子没发烧,这是不是手足口病啊?”“手足口病究竟是怎么传播的?孩子们又该怎么预防?”……从昨天9时开始至11时,专家做客本报编辑部,两个小时接到26位家长的咨询电话,一一进行详解。专家同时表示,手足口病可防可控,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煮沸消毒(5分钟)。宝宝的衣物勤更换,对宝宝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注意宝宝的营养、多喝水、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免疫力。流行期要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看看孩子有没有发烧。
预防儿童手足口病,成人隐性感染者的传播作用应引起大家、特别是婴幼儿家长的高度重视。因为成年人接触到病毒,同样可以感染该病的病原体,只是不出现临床症状,即隐性感染状态,但体内带病毒并可向外排出,因此大人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染源,平时容易被忽视。因此成年人群应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1)在5-7月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所有人群都要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特别是成年人,活动范围广,应当做到: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到公共场所尽量注意不要触摸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以免造成污染或被其传染,遇到他人孩子时尽量减少身体接触。
(2)成人接触病毒的可能性远大于孩子,因此提醒家长从外面回家后一定要及时洗手。婴幼儿家长,除做好自己、家人和孩子的防范措施外,还要注意尽量不让孩子接触其他成人的手和身体,家长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
(3)应正确洗手,建议使用“六步”洗手法。首先在水龙头下将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然后手心、手背、指缝充分搓揉20秒,接着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最后用干净毛巾将手擦干。
(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