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福建省卫生厅通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2014-10-09 02:12:50 浏览次数:1600

福建省卫生厅5月10日通报:5月5日至9日24时,全省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38例,重症1例,无死亡病例。目前,发病呈散发状况,无暴发流行。实验室检测标本120份,检出肠道病毒71型16份、柯萨奇病毒A16型4份。

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近期各级卫生部门进一

步强化防控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及专家组,制定防控工作方案,落实疫情监测报告,加大对托幼机构、学校和医院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和防控,加强临床诊治、技术培训和实验室检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宣传,防控工作正有序有效开展。

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肠道传染病,我国及我省每年都有发生。根据我省专家分析,近期全省报告病例数增加,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卫生部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了病例报告,疾控机构加强主动监测,使得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二是各地卫生、教育等部门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公众自我防护知识、防病意识增强,出现可疑症状主动就医。三是进入该病发病高峰季节,发病数在近期还有可能持续上升。

专家提示,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只要公众特别是婴幼儿注意预防,保持家庭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自我防范,是可以预防的,完全不必恐慌。 (记者 章微)

□相关链接

手足口病并不陌生

最近,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手足口病流行,于是有人感到紧张。其实,该病毒与人类打交道已经50多年。早在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1958年,加拿大学者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子中分离出柯萨奇A16病毒(Cox

A16)。1959年根据该病病变分布的特点,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首次在美国被确认,此后,Cox A16和EV

71感染交替出现,成为全球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主要特征的EV 71流行,日本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由EV

71引起的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在东亚地区传播,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发生过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我国及我省上世纪也发生过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EV

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普通手足口病和咽峡炎等轻症病例,到神经源性水肿呼吸衰竭等重症患儿,甚至死亡的病例都有,但是绝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一般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据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发病后一周内的患者传染力最强。患者可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因此,该病易于传播,容易发生流行。

引起手足口病的Cox A16和EV

71与其他肠道病毒一样,对75%酒精,5%来苏、乙醚,去氯胆酸盐均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能被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在-20℃及以下可保存较长时间。根据这些特点,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通常,患者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生活用具、玩具、书籍,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患者衣服、被单,放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20分钟。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同时要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灭蝇;对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垃圾,则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省卫生厅)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