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胃癌和老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
导读: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从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男性胃癌死亡率由27.1/10万上升至30.1/10万,上升了11.0%;女性由13.0 /10万上升到13.8/10万,上升了6.32%。15~29岁年龄段死亡率略有升高,30~59岁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60岁后死亡率又呈上升趋势。
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部位逐渐向胃高位移行,原因可能为: (1)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32倍; (2)胃局部解剖及组织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胃血管神经和诸多细胞的功能减弱,出现胃底腺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同时胃黏膜退行性变和肠化部位逐渐由幽门窦向胃体上移,而肠上皮化生的几率增加最终促进胃癌的发生;(3)食物及炎症:饮食在贲门胃底癌及胃近端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干硬食物首先对以上部位黏膜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另外,老年人括约肌功能较差,胃食管反流也可对贲门区刺激而形成炎症,使机体在致癌物质的作用下易发生癌;(4)烟等刺激:高位易受烟及其他致癌物质的刺激,且其独特的致癌与促癌因素促使肿瘤形成所需的时间较长。
老年人胃癌发病率上升原因:(1)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就诊情况改善和医院诊断水平的提高是胃癌发病率趋高的客观背景;(2)老年人胃动力学改变、胃排空延迟;(3)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萎缩性胃炎黏膜的增殖细胞比例增多,当某些致癌物质反复刺激胃上皮细胞时,不典型增生的细胞随即增多,进而癌变;(4)老年人常伴有胃血管硬化,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膜分泌降低,对刺激物质的防御机能减弱,免疫功能减退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下降,肿瘤更容易发生。
青年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有关。有研究显示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二聚物,可作为一种反式激活因子,能调节与细胞分裂、增值有关的c-jun、c-myc、c-fos等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细胞的增值和分化。老年发病以男性为主,普遍认为与吸烟、热烫饮食、油炸面食、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接触致癌物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增加,分化良好型胃癌比例增加。青年人胃癌多数为弥漫型胃癌,组织起源于胃固有黏膜,癌细胞分化较差,呈弥漫性生长,一般不形成腺管,癌细胞分化程度差,细胞之间粘附力低,易于脱落转移;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分泌的粘液含有大量水解酶,如葡萄糖醛酸酶、胶原酶等,能够水解破坏周围的蛋白多糖网状结构及胶原等,使浸润扩散。而老年人胃癌多数为肠型,组织起源于肠化生黏膜,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经历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演变过程,而弥漫型胃癌的发生发展则不经过这一过程。上述特征表明老年人胃癌恶性程度低、浸润能力弱、病程较长。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