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簡介及流行病學
根據民國88年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胃癌居臺灣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女性胃癌居第六位,男性胃癌病人的罹患率為女性的兩倍。胃癌大部份發生於胃下部,日本、南美、東歐、部份中東地區及中國地區為高罹患率地區。
胃腺癌依組織型態學分為兩大類:腸型和瀰漫型。腸型源自胃癌前驅病灶如萎縮性胃炎或腸型化生,較常見於男性及年老病人,而且是胃癌流行地區主要的組織型態,其主要來自環境的影響。瀰漫型胃癌並未有前驅病灶現象,在胃癌非盛行地區為主要的胃癌組織型態,較常見於女性及年輕病人。此外因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息肉、外傷等而做過部份胃切除之殘餘胃,經過一段時間(10年以上),也有可能發生原發性殘胃癌。
胃癌病人有較高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但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的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大部份研究胃癌形成的學者認為食用生鮮蔬菜、水果及高纖維麵包較不易得胃癌。相反的,食用多量動物蛋白質及脂肪、高複雜性澱粉、高鹽醃漬之肉類或魚類和飲用水內含硝酸鹽,得胃癌的危險性增加。食用富含維生素A和C以及β胡蘿蔔素的食物得胃癌的危險性較低。
由於胃癌病人沒有特定的臨床症狀,因此大部分病人被診斷出來時,已是晚期胃癌了。有些病人症狀類似消化性潰瘍,呈現出來的上腹疼痛,可被一般抗潰瘍藥物緩解;有些病人可能有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疲倦、上腹部不適,甚至合併腹水,但這些無一為胃癌特定症狀。直至病況嚴重,引起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等腸胃道阻塞症狀發生,才緊急就醫。根據醫學統計,胃癌細胞形成到臨床出現症狀其間,約長達20個月;而從有臨床症狀,到就醫做出正確的診斷,多半延誤6-8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若能提高警覺,儘早得到正確的診斷,多半會有很好的預後。
外科手術治療
胃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切除之範圍根據腫瘤發生之位置、大小、肉眼觀型態及無殘留癌細胞之目的,可採行全胃切除配合食道--空腸吻合或部分胃切除
(約切除2/3-3/4之胃部),配合殘胃十二指腸或空腸吻合的重建手術,維持腸道之暢通和病人術後進食之能力。對於不能作根治切除的病例、癌病灶大量出血時、病灶引起的狹窄,可以做姑息性切除或繞道手術
; 廣範圍胃下部癌阻塞且繞道手術不克施行時,可作空腸造口術,以緩解症狀並供給營養。但是對於 (1) 多處腹腔轉移;(2)
兩側肝臟多處轉移;(3) 兩側肝臟及腹腔皆有轉移 ; (4) 病人的全身狀態不佳或年齡太大,則不考慮作胃切除之姑息手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