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研究
目的:随着CT技术在肺结核检查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在继发性肺结核中发现有少数患者主要表现为肺间质异常。本课题的目的即在于总结和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与HRCT征象及表现规律,并试图探讨可能的病理机制。 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1年3月于大连市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及在烟台海港医院复查结核治疗情况的以肺间质异常为主要表现且均行胸部CT扫描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19岁? 54岁,平均年龄29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其中痰结核菌涂片检查阳性29例,其余经痰菌培养阳性或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分别在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的3~12个月进行两次以上的HRCT扫描,观察肺结核间质改变的影像特点及转归。所有病例均经两位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和分析,观察结果使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包χ2检验行显著性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的标准。 结果:临床上,以间质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继发性肺结核起病隐匿,症状轻微,痰菌阳性率较低,治疗时间较长;发病部位两上肺野为多见。HRCT上,主要表现为按支气管树节段性分布和片状融合分布两种形式,小叶内间质异常是肺结核间质改变的主要HRCT表现,包括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影等,其检出率分别为100.0%(43例)、100.0%(43例)、76.7%(33例)、62.8%(27例)。此外多可合并小叶间隔增厚、气道壁增厚、融合性实变、空洞、结节等征象。继发性肺结核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较为清楚,界面区小叶间隔呈轻度增厚。经抗结核治疗后动态观察,发现该种类型的肺结核的各种肺间质性改变的演变较普通肺结核的肺实质病灶吸收缓慢,但在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后均能大部吸收。 结论: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临床与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是发现和诊断该型肺结核的重要检查手段,其中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影为其主要征象;同时HRCT有助于检测和评估抗结核治疗的疗效和病变的转归。……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