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积极治疗萎缩性胃炎 能有效预防癌变

发布日期:2014-11-07 11:59:18 浏览次数:1601

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其中以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关系最为密切。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此时炎症已向黏膜深层发展,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上的腺体减少或消失,故称萎缩性胃炎。

很多人一听说自己得了“萎缩性胃炎”就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得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通常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而后经过肠化生、异型增生转变成胃癌,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因此最后走上这条道路。因此,不要因为自己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就过分担忧,两者虽然有关系,但不是得了萎缩性胃炎就一定会得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特别是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约有5%~10%的患者最终可能转变为胃癌。因其发病率高,病程缓慢,易癌变等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病变。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对于胃黏膜的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如治疗得当的话,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定期复查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萎缩性胃炎有很多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和病理所见,定期检查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发现癌症的癌前状态。最主要是中、重度的异型增生,甚至可以发现早期的癌症。

幽门螺杆菌(Hp)被认为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根治Hp是治疗萎缩性胃炎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根据不同病因应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以及止痛等对症治疗,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无论是改善症状,还是纠正病变,效果都是肯定的和显著的,尤其是黄芪穴位注射已被确认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的手段,在国内各大中医院应用和推广,该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它对萎缩变薄的胃粘膜和萎缩的胃壁腺体有促再生作用。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症状甚至治愈。

另外,避免食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强的各种食物、药物,如高浓度的酒和浓茶、过烫过热的食物,以及长期服用水杨酸等药物,戒烟限酒。其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B6、叶酸等营养素的蔬果,对保护胃黏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和劳逸结合,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及时治疗各种胃病,对减少萎缩性胃炎的癌变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理性萎缩、癌变率也相应增加,慢性胃炎患者,尤其是萎缩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定期检查胃镜,发现重要的癌变倾向者,给予严密的观察和治疗。这对于预防萎缩性胃炎的癌变是至关重要的。

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易在秋冬季节复发,患者应引起注意,保护健康,预防发作。胃溃疡的典型表现腹部疼痛,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疼痛多在餐后半到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或伴有饥饿不适、饱胀嗳气等症状,严重时可有黑便呕血

胃溃疡病程少则几年,多则10余年或更长,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特点。胃溃疡患者经常在肚脐上方腹部有压痛点,或位于背部胃俞穴、脾俞穴上有压痛。

胃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病因复杂,迄今未完全清楚,往往是多种因素所导致,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某些消炎药、胃酸分泌过多,此外还与遗传因素、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

胃溃疡主要的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少数有癌变的可能。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