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各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毒感染最多见。肠道病毒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其中柯萨奇、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病毒为致心肌炎的主要病毒;粘病毒如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也不少见;腺病毒也时有引起心肌炎。此外,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巨细胞病毒等也可引起心肌炎。临床上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的B组为人体心肌炎的首位病原体,按其分型以2、4二组最多见,5、3、1型次之;A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婴儿,偶尔侵入成人心肌。 按病因心肌炎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感染性疾病病程中发生的心肌炎 其致病病原体可为细菌、病毒、霉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细菌感染以白喉为著,成为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伤寒时心肌炎不少见;细菌感染时心肌受细菌毒素的损害。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肌炎可以延及心肌,伴发心肌炎,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球菌为主,脑膜炎球菌菌血症、脓毒血症等偶尔可侵犯心肌而引起炎症。多种霉菌如放线菌、白色念珠菌、曲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等都可引起心肌炎症,但均少见。原虫性心肌炎主要见于南美洲锥虫病与弓青工体病。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也可有心肌炎症。螺旋体感染中钩端螺旋体病的心肌炎不少见,梅毒时心肌中可发生树胶样肿。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显著增多,受到高度重视,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霉菌、寄生虫、立克次体或螺旋体引起的心肌炎则远比病毒和细菌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少见。 (二)过敏或变态反应所致的心肌炎 就目前所知,风湿热的发病以变态反应可能最大,风湿性心肌炎属于此类。 (三)化学、物理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 化学品或药物如吐根素、三价锑、阿霉素等,或电解质平衡失调如缺钾或钾过多时,均可造成心肌损害,病理上有炎性变化;心脏区过度放射,也可引起类似的炎性变化。
诊断标准
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专家讨论通过了新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诊断依据 (一) 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二) 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三) 心电图改变: 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外)及异常Q波。 (四) 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二、病原学诊断依据 (一) 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 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分离到病毒。 2.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二) 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1.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抗体滴度较第 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三、确诊依据 (一)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 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二)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三)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四)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 病毒性心肌炎
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同时专家提出: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有些轻症或隐匿性经过者易被漏诊,应该根据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对于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头晕、疲倦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前驱症状要特别重视,应该做到防病于未然。特别是隐匿型心肌炎,没有明显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常在劳累后出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对患儿的威胁最大,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
少数病毒感染如麻疹、脊髓炎病毒等可以通过预防接种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 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但应用洋地黄类药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扩血管药和利尿药也可应用。早搏频繁,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室性心律或窦房结损害而引起昏厥或低血压,则需用电起搏或电复律,多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借起搏器渡过急性期后得到恢复。 结合 病毒性心肌炎
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使大部患者痊愈或好转。 一、休息:急性期至少应卧床休息至热退3-4周,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更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减少心肌耗氧量。 二、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之一,为防止细菌感染,急性期可加用抗生素。 三、维生素C治疗:大剂量高浓度维生素C缓慢静脉推注,能促进心肌病变恢复。 四、促进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多年来常用的如极化液、能量合剂及ATP等均因难进入心肌细胞,促进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合成,有效稳定受损心肌细胞膜,改善心肌泵功能,显著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心肌的作用,减轻心肌所致的组织损伤。瑞安吉口服溶液,2岁儿童每次10ml,每日2次;2-7岁,每次10ml,每日三次;7岁,每次20ml,每日二次。 五、抗病毒治疗:有报道联合应用三氮唑核苷和干扰素可提高生存率。 六、免疫治疗 (一)丙种球蛋白:在美国波士顿及洛杉矶儿童医院,从1990年开始就已将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作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常规用药。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仅限于抢救危重病例及其他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试用,一般起病10天内尽可能不用。 七、控制心力衰竭 应选用快速作用的洋地黄制剂。病重者用地高辛静脉滴注,一般病例用地高辛口服,饱和量用常规的2/3量,心衰不重,发展不快者,可用每日口服维持量法。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