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真的可怕吗
一般引起感冒的理由90%以上为病毒感染,有人误以为感冒了就会引发作毒性心肌炎。
实在感冒后,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的心脏会受到病毒的损伤,这与病毒的种类,人体的免疫力,四面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影响人体免疫力、反应性的内在和外界起因很多,如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疫苗接种、药物的作用尤其是激素、抗生素等的长期应用。由于这些不利起因的影响,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病毒可乘虚而入,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害心肌,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反之,如果入侵病毒少,毒性低,而人体抵抗力强,又没有上述不利起因,人体与病毒斗争必然取胜,那就不发生病毒性心肌炎了。
心脏早搏(过早搏动)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健康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乏、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或消化不良时均可发生早搏(过早搏动)。功能性或良性早搏(过早搏动)常发生于饭后及安静时,活动后早搏(过早搏动)反而减少或消失。但如果是在运动后早搏(过早搏动)明显增多,需上医院诊断,医生会根据孩子发作前是否有明显发热及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史及相应的化验和诊断,再做出诊察。
一般医院怀疑孩子患上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诊断心肌酶谱,尤其是诊断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由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察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医生还会结合临床现象,综合介绍。
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诊断明确了孩子的诊察,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人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发生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引起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过早搏动),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惧怕或担忧。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