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肾性血尿的中医辨证治疗

发布日期:2014-10-05 20:31:10 浏览次数:1600

慢性肾病长期反复发作的血尿蛋白尿,病程缠绵,日久不愈还可引起肾功能衰竭,是临床比较顽固的病症。对于以血尿、蛋白尿为主要症状的隐匿性肾病及IgA肾病,国内外医家虽然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避免劳累,预防感冒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摘除反复感染的扁桃体可减轻血尿,蛋白尿的发生以及降低血IgA水平,部分患者可减轻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最新的循证证据表明,糖皮质激素对于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具有降低蛋白尿及防止肾功能恶化的作用,但长期的应用,不良反应严重。

近年来,我们参照现代医学并结合先进的科技检测手段对。肾小球疾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是满意的。

根据中医辩证大致分为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肺脾虚

肝肾阴虚:症见尿色鲜红,或镜下血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视物昏花,舌质红而少苔,脉沉细由于慢性血尿、蛋白尿的长期反复不愈久病而导致虚火旺,肝肾亏损,虚火妄动,热蓄下焦,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基本处方:生地黄15g,山茱萸10g白茯苓15g,牡丹皮15g,淮山药15g,泽泻12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枸杞子15g白茅根15g,地骨皮15g,茜草根10g,小蓟12g,马鞭草10g。

气阴两虚型:症见懒言,体倦,少气乏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纳差腰酸腿软血尿时轻时重,平素镜下少量血尿,舌红少苔,脉细数。患者气阴两虚,或急性肾病后期,或外邪已解,正气不足,热邪未清,气损及阴,阴损及气或热邪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治以益气滋阴,方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20g,党参15g,茯苓15g,泽泻12g,山茱萸12g,生山药15g,生地黄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仙鹤草25g,甘草10g。

肺脾肾虚型:血尿淡红或镜下血尿日久不消,反复持续血尿蛋白尿,水肿,劳累则病情加重,平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倦怠懒言,面色萎黄,食少腹胀大便溏泄阳痿早泄,舌淡有齿痕,脉沉细,肝脾肾虚,多见于慢性肾病,病程日久耗伤脾肾或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房劳所伤,以致脾肾阳虚,统摄无权而致血尿肾病日久伤肺,肺卫不固,则患者易感冒劳累后反复发作或加重。治以健脾补肾补益肺气。方用归脾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基本处方:太子参15g,黄芪12g,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当归12g,枸杞子12g,杜仲15g,莲子15g,菟丝子10g,山药25g,甘草10g,桂圆肉10g,木香5g,砂仁5g。

讨论

肾性血尿、蛋白尿患者大多因病程长,久病成瘀,久病必虚,因此临床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虚损,迁延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于调达,血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因此在治疗中宜遣方用药,应以甘寒为主,略佐苦寒之品,有苦甘化阴之妙,共奏养阴止血之功,此对阴虚火旺之证,更为适宜。临床中大抵尿血患者以阴虚火旺者居多,故用药宜以养阴清火为主,同时也要考虑慎用敛固之品,而以通补为宜。传统一般认为,以尿时不痛为尿血,尿时疼痛则为血淋。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尿血是因为热重,或者是挟有瘀血患者也会感到疼痛,只不过疼痛尚可忍耐。因此适时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药是非常必要的,血尿之成因,虽然多为。肾与膀胱积热而成,如果推其本源,心火肝火的下移也是很重要的病因。心主血,肝藏血,君火亢盛,相火亦热,则伤及脉络,血液妄行。长期的肾性血尿不能见血止血,适当佐以化瘀血、利小便的药物,可使气血流畅,可选用三七、坤草、茜草、蒲黄、牛膝、丹参、黄芪等药物。虚则补之,然而选用补脾益肾之药物时,不可过用温燥峻剂,以致留瘀恋邪,故治法易平稳,分清主次、明辩寒热虚实,徐徐进补。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免疫力低下,则邪气乘虚而入,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

例1:患者,女,29岁,机关工作人员,2006年6月8日,初诊。患者尿血,色鲜红两天来诊,证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眼花,手足发热,入夜尤甚,烦躁,睡眠不宁,咽干口渴,所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患者于3年前体检发现,镜下血尿至今,虽经多方医治疗效不佳,遂转中医科诊治,患者近1年,经常感冒,然而症状不重。平素休息不好,或稍有劳累,则腰酸乏力,血尿加重,实验室检查,肾功(一),尿RBC(++++),尿蛋白(+)。谅由患者素体阴虚,情志过极,郁而化热伤阴,络脉受损,热邪迫血妄行而致血尿,治宜清热凉血,滋阴益气。方用小蓟饮子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生地黄15g,白茅根15g,茜草根10g,马鞭草10g,小蓟10g,地骨皮10g,山茱萸12g,牡丹皮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枸杞子15g,茯苓15g,泽泻12g,太子参12g,生甘草5g。二诊:患者眩晕,手足心热,烦躁等症状减轻,上方去知母。黄柏,易茯苓为茯神7剂,1剂/日。水煎早晚分服。三诊:患者症状减轻,尿清,实验室检查尿RBC(+)尿蛋白(+一),腰酸耳鸣、咽干乏力、纳食不馨,热邪得以遏制,脾气尚虚,宜益气养阴为主。处方:生地黄15g,白茅根12g,马鞭草15g,小蓟10g,山茱萸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茯神20g,太子参15g,生甘草10g,白术12g,陈皮10g,枸杞子15g,菊花15g,黄芪15g。上方服l0剂,诸症基本消失,唯腰膝乏力,睡眠稍差,不耐劳。实验室检查尿RBC(一)尿蛋白(一)。处方:生地黄15g,熟地15g,当归10g,黄芪15g,太子参15g,生甘草10g,防风10g,白术12g,山茱萸10g,山药15g,茯神25g,远志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上方服10余剂,诸症消失。随访至2007年末,身体健康,未见复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