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眩晕与神经
顾女士52岁,两周前突发眩晕、呕吐,只要坐起来就躺不下,躺着就起不来,只要一动就天旋地转,同时视物旋转、步态不稳、头重脚轻、恶心、呕吐。辗转几家医院、数个科室都说这不是自己科室范围的病。到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推拿科检查、诊断后发现,顾女士的眩晕与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有关。赵强主任给她进行了“按揉理筋拔伸”特色推拿结合“通络醒脑针法”“通络宣痹拔罐法”配合电脑中频中药药透、特定电磁波(TDP)、微波治疗,口服西药西比灵的综合治疗,治疗第三天症状就明显好转,1周后基本消失,活动自如。
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赵强告诉记者,很多人有过突然眩晕的经历。症状轻的,过个几分钟就好了;症状重的,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症状轻的病人可能并不在意,觉得没多大影响,症状重的病人则很可能在相关科室之间辗转,反复检查,有时候查来查去也查不出原因。
眩晕主要是一种运动的错觉,如天旋地转、有漂浮感、静立时有平衡障碍或“醉酒感”等症状,有可能是觉得自己在动,也可能觉得环境在动,多在运动状态出现或者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而头晕则是静态的,类似于平常所说的“晕晕乎乎”;晕厥则表现为意识不清,多发生在危重症患者中。
眩晕的西医治疗通常有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防跌伤、低流量吸氧、消除心理恐惧、解除顾虑、低水、低盐减水肿和针对病因治疗;中研院眩晕门诊首创“五体辨证”理论,依据病邪侵袭人体不同层次而进行辨证论治,以“按揉理筋拔伸”特色推拿手法为核心技术,结合“通络醒脑针法”“通络宣痹拔罐法”以及电脑中频中药药透、TDP、微波、中草药的综合单元疗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眩晕是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这种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眩晕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8%,但65岁以上老年女性57%、男性39%都有过眩晕发作,更有50%的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跌倒和外伤占老年患者死因第六位。
眩晕的原因非常复杂,其病因超过40多种,涉及耳鼻喉、骨科、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科,所以患者出现眩晕的时候经常会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推拿科专门设立了眩晕门诊,每周三应诊。有神经内科、骨科、推拿科的多位专家联合出诊,针对神经性眩晕和颈性眩晕的病人(除外耳性眩晕),将中医整体诊断、辨证论治的特点与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手段相结合,为眩晕病人制定系统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运用“按揉理筋拔伸”,综合中药、针灸、推拿、理疗、西药等多种手段,先对症治疗眩晕发作,寻找并治疗病因,最大程度减少和消除眩晕发作。尽可能不让病人在各个科室间跑来跑去了。
专家提醒:当您出现眩晕症状时,应到医院明确眩晕发作的病因,并及时治疗,以免更加恶劣的后果发生。
耳性眩晕也叫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症状重、病情轻。如美尼尔氏症、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症等引起,一般要去耳鼻喉科治疗。
1.眩晕反复发生,与突然转头有关,可伴有眼震、耳鸣、渐进性耳聋;2.项枕部跳痛,易误诊为偏头痛;3.有一过性黑蒙或闪光、视力下降、复视、一过性视野缺损、幻视;4.晨起颈项痛、颈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5.头颈转动时突发意识丧失者约占25~30%。
中老年人,静态突然发病,眩晕重,可有头痛、耳鸣、耳聋、复视、眼震、说话不清楚、同向偏斜、交叉性感觉障碍等。发作短暂以后可再发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