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08 22:07:20 浏览次数:1595

颈性眩晕是由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眩晕与全身多系统及器官有联系,据统计报道,确定能引起眩晕症状的疾病有80余种,其中与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骨科、心内科、妇科及眼科关系尤为密切。 眩晕发病率为2.5%~7.8%,女性多发,男女比约为1:3。眩晕像疼痛、麻木等一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仅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类患者以主诉为主,缺乏阳性体征。

颈性眩晕有什么症状 颈性眩晕患者有非常明确的眩晕病史,以眩晕为主诉,重者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看东西模糊,眼睛干、胀、涩,出汗,心悸(发病时心电图检查多无显著异常),血压不稳,头、颈、肩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个别患者有便意、脑鸣等。部分患者有颈椎及上胸椎棘间韧带、斜方肌压痛,绝大部分患者无其他阳性体征,当合并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绝大多数颈性眩晕患者发病时有明确的可重复的特殊诱发体位,多在起床或卧床、翻身、转头、低头、仰头等头颈部活动中被诱发;卧床休息均可得到缓解。眩晕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眩晕过后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头晕,严重者可持续一周以上,此期间眩晕可反复发作,但眩晕程度一般逐渐减轻。本病多在凌晨、午后、睡前发病,劳累后容易发病,发病前患者往往有预感,卧床休息或颈椎外固定有效。本病不伴有其他神经学病理体征,可以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相鉴别。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不清楚,有脑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异常、颈部软组织以及颈椎或脊髓损伤等学说,其中脑供血不足与颈性眩晕发病的关系引人注目。尽管临床多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与脑血流不足有关,但均缺乏客观证据和相应的研究结果。颈性眩晕是否为脑缺血所致,脑的哪一部位缺血,脑缺血与本病出现的复杂临床症状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等均属未知。 提起眩晕,人们传统的认为是“脑缺血”,但并没有确切的佐证。目前,有关脑血流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经颅脑血管超声检查,但其临床意义仅在于表明平卧位检查时椎动脉的直径和血流的速度,不能代表脑血流量,更不能反映脑的功能状态的变化,也无法进行发病前后的比较,其检测结果的临床参考意义价值极为有限。此外,临床常用的CT、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眼震颤电描记(EN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电图(EEG)等检查方法,均不能提供患者发病状态下有关脑血流速度、颈部动脉压力、脑血管影像以及脑电活动等信息,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就我们的检索结果,国内外尚无颈性眩晕的诱发试验,也未见到关于发病时脑血流量变化的动态监测报告。

我们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注意到,颈性眩晕多在起卧床、翻身、低头、仰头等头颈部体位改变时发生,持续低头体位或劳累后容易发病,卧床休息多能缓解症状,颈椎外固定有效。这些情况提示该疾病的发生与颈椎的负荷有关,特别是与颈椎的运动负荷有关。1997年起我们开始对颈性眩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推出了能够诱发颈性眩晕发病的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可以将大部分颈性眩晕的患者筛查出来,并提供了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平台。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的具体方法是,被监测者端坐,嘱其连续进行所能达到的颈椎最大程度的屈伸运动10~30次(频率:1次/秒),动态观察并记录被监测者有无诱发眩晕症状及其具体情况,出现前述颈性眩晕的任一症状者均为阳性。我们的一组测试结果提示,约85%的颈性眩晕患者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检查结果阳性。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椎进行负荷加载,以诱发出眩晕及其伴有的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潮红及上肢麻木等症状为终止目标,进行颈椎的过伸过屈极量运动,诱发颈性眩晕,再现其发病时的病理生理改变过程并可观察其发病时的具体症状。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可作为诊断颈性眩晕的参考指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可作为与非颈性眩晕相鉴别的方法。另外,应用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还可以作为研究颈性眩晕的一种手段,诱发颈性眩晕,制造并提供颈性眩晕模型,有助于颈性眩晕的深入研究。

发生眩晕后怎么办 当发生眩晕时首先经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心内科及妇科等检查,排除颅脑性、耳鼻源性、眼性、心源性、药源性以及感染、中毒等疾病所致的眩晕;还应与良性位置性眩晕相鉴别,后者往往较为年轻,发病时有固定体位,且伴有眼震,有特殊复位方法可以马上去除症状。此外,神经内科疾病多可伴有眩晕发生,但一般均伴有持续性神经学体征,当有明确的神经学体征时一定要请神经内科医生除外相关疾病,以免贻误病情。

颈性眩晕如何治疗 我们把具备以下条件者诊断为颈性眩晕:①有眩晕病史,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适(眼睛干、胀、涩或看东西模糊)、出汗、心悸、血压不稳、头颈肩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②眩晕发病具有特殊诱发体位(起/卧床、翻身、转头、低头或仰头等头颈部活动动作,或颈椎处于某特殊体位);③影像学有颈椎失稳表现,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颈硬膜外封闭有效。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及颈椎功能位X线片及MRI有助于诊断。

95%以上的颈性眩晕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保守疗法包括卧床休息、颈围外固定(颈托)、针灸、理疗及药物治疗等。由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探明,目前采用的药物疗法较多,不下数十种,归纳起来主要是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类中药和疏通血管类的西药。其中中药包括血栓通、血塞通、银杏液、丹参制剂等,西药主要有敏使朗和凯时。经2~3周的卧床休息及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均能消失,部分患者可残留不同程度头晕症状,再经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症状会完全消失。我科使用一种纯中药制剂—颈性眩晕1号,取得了很满意的临床疗效,由于副作用较少且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 部分患者会在劳累、外伤等诱因下反复发作。对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的重度颈性眩晕患者,可采取以固定和融合颈椎失稳节段为主的手术治疗。我们手术治疗了近百名这样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尽管如此,仍然要高度警惕本病中可能混有或合并有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症患者,对于女性更年期的颈性眩晕患者尤要予以重视,充分检查,除外其他因素所致的眩晕,尽量采取保守疗法。对重度眩晕经临床治疗不能缓解或症状加重的患者,应该高度警惕其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异常,一定要请相关的专业医生进一步详细检查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

眩晕是一病因十分复杂的临床症状,其伴随症状也极其繁杂,是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骨科、心内科、妇科、精神科等多个学科有关的边缘科学领域,与其相关的多学科临床医生与生理、病理、心理等学科的研究者联合对眩晕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是探明其发病机制以至寻找出有效治疗方法的必由之路。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