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背后有诱因 多数眩晕症的病根藏在耳朵里
眩晕是什么样的感觉?当眩晕发病时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好像是划着小舟行驶在大海中一样,感觉摇摆不稳、晃动、头重脚轻。症状严重时,患者两眼紧闭,双手紧握床沿,唯恐从床上摔下来,且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眩晕症状虽严重,但病人意识清醒。有些病人也可感到周围景物左右摆动,或上下浮动,这是内耳疾病所特有的症状。严格地说,头晕包括眩晕,而眩晕不能反过来说成是头晕。
其实,眩晕是一种症状,就像咳嗽、打喷嚏、头痛一样是一种症状,并不是疾病的名称。但有一点很重要,眩晕之所以发作,它背后一定是某种潜在疾病引起的。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在还不能明确确定其引发因素时,我们就把它统称为眩晕症。
1.前庭周围性眩晕也叫耳源性眩晕,约占73%-87%,占眩晕病的三分之二左右。其病变在耳蜗前庭器官,起病突然,眩晕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呈阵发性,有眼震症状。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最常见,眩晕发作与头位改变有关,每次持续时间短暂,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无明显耳部症状;梅尼埃病:反复发作性眩晕,伴听力下降、耳鸣、耳闷以及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每次发作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以及迟发型膜迷路积水、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聋、变压性眩晕、前庭迷路震荡等。
2.前庭中枢性眩晕也叫脑源性眩晕,约占7%-10%,全身某些病变累及前庭中枢引起的眩晕。起病缓慢,呈持续性,可持续数日数月。眩晕较轻,多向一侧移动感,头重脚轻,眼震方向无规律性或无眼震,体检中常有脑干损害体征。如脑供血障碍、小脑出血、脑膜炎、脑瘤、脑脓肿等。
最新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占整个眩晕病的三分之一,发病率最高,也称为“耳石症”。这种病好发于老年人,常有特殊的诱发体位。由于我国仪器设备和整体诊断水平的限制,该病能够得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患者经常在临床的多个科室之间辗转,得不到适当的诊断与治疗,当眩晕发作时,总是怀疑是不是心脏和脑血管出了什么问题?或是脑子里长了瘤子?
其实这种眩晕诱发的病因在我们的耳朵里,在人体的内耳里,有一套专门掌管人体平衡功能和位置感觉功能的精密结构,如半规管和前庭部分、内淋巴、嵴帽、小耳砂等,如果这些结构中任何一处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平衡位置感觉异常,眩晕随之而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是内耳“负责”平衡的耳石,因为某种因素(如体内代谢、外伤等)脱落,游离的“耳石”进入半规管内,这是它不该去的地方,因而改变了半规管内流体力学特性,导致头部转动感觉异常。即当头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眩晕及眼震,伴恶心、呕吐。
针对这类眩晕,只要做耳石复位就可以解决。耳石复位可以采用手法复位和仪器复位,目前很多医院采用的是医生的手法复位,经过单纯的变换体位,将掉进半规管的耳石复位至前庭后,眩晕症状即得到治愈。一次复位成功率达80%,两次复位者还有10%以上可以成功,因此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是,手法复位与医生经验有关,如复位速度不易统一,复位角度不准确等,因此手法复位并不易普及。目前我们研究所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耳石复位仪,有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一般一到两次复位就能彻底解决。
前庭性眩晕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是由耳科和神经科疾病引起的,可以选择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而非前庭性眩晕是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没有明确的旋转感。病人可选择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作相应的检查。
不少人认为眩晕症是小事,熬一下子就过去了。但眩晕症也可能引起生命危险,尤其是神经科疾病引起的眩晕,因为这类眩晕可能是脑中风的先兆。尤其是中老年人多少都有颈椎病,加上动脉硬化,很容易引起脑干、小脑缺血,甚至梗塞,从而导致眩晕。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出现眩晕,首先选择看神经内科。在排除了中枢性病变后,可以考虑是前庭周围性眩晕,此时要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果是耳源性的眩晕,是不会瘫痪,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并且很大一部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人可以通过复位很快痊愈。如果怀疑颈椎病,还应到骨科进一步确诊。
由于眩晕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骨科(颈椎病)、老年病科、血液科、中医科等,因此,患有眩晕的患者常常是今天看这个科,明天看那个科,形成了眩晕病“多科论治”现状,其结果是原因搞不清楚,治疗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其总体诊治水平提高缓慢。因此,武警总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家设备最全的眩晕病研究所,引进了美国先进的全套前庭功能检查及治疗设备,并配备了全自动化耳石复位仪,而且,研究所还请包括耳鼻喉科、神经内科、中医科、骨科、心理科等多科眩晕病知名专家同时出诊,使眩晕病症的治疗更具针对性、系统性。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