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下简称先心病)是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6%~0.8%,近年来上升至0.8%~1%,如不作治疗,1/3危重患儿可在出生后一个月内死亡。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体外循环、术后监护、介入治疗技术都有显著进步,几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过内外科手术综合治疗,可较健康地成长,因而应尽早诊断,明确类型,合理治疗,争取最好疗效。
先心病可分为非紫绀型和紫绀型两大类。引起先心病的可能因素主要有外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等三个方面。先心病患儿可出现脸色苍白、肢冷、活动后气促、烦躁、声嘶、发绀或昏厥,活动或哭吵后出现青紫是先心病的重要症状。怀疑先心病的患儿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院检查,一般彩色超声心动图即可明确诊断。
先心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与外科的镶嵌治疗。内科治疗主要配合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或针对先心病并发症,或丧失手术条件的情况下采取的药物治疗及护理。虽然药物治疗无法代替手术治疗,但在心脏手术前及术后,都是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
先天性心脏介入治疗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根治方法,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瘘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患儿。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目前先心病介入治疗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完成各种先心病介入手术4000例以上,手术成功率超过98%。
外科治疗是传统的根治先心病的方法。随着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目前先心病的手术年龄提前,甚至新生儿就可做先心病的根治手术。近年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小儿心外科在新生儿、婴幼儿先心病手术及复杂重症先心病治疗取得很大进步,婴幼儿先心病手术数量快速增长,安全性明显提高,手术疗效显著,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可治疗各种简单、复杂先心病,但有一定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病人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积液等并发症,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创伤小,疤痕小,但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贵。而介入与外科的镶嵌治疗是目前最新开展的先心病治疗手段,疗效显著。
张智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行政主任、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实用医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编委和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心导管检查和导管介入治疗方面技术精湛,尤其擅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疾病的介入治疗。在全国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作为课题第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