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图指出治乙肝病的希望之路
首次乙肝治疗预期调查结果公布,近四成参与者持不科学预期
国内首次乙肝治疗预期调查结果近日公布。结果显示,相当多的患者和家属对于乙肝治疗仍有不科学的预期,其中近四成参与者希望在短期内彻底治愈乙肝。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强调,乙肝病人对于疗效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预期
,很容易受到误导,其治疗也会“误入歧途”。为此,医生及社会各界应帮助乙肝患者建立起正确的预期,引导他们走上希望之路。此次调查由《生命时报》、搜狐健康频道联合主办,得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大力支持。
近四成患者希望半年内治愈乙肝
超过一万人在网上参与了调查,其中包括慢性乙肝患者和家属,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结果有36.2%的受调查者希望通过半年时间彻底治愈乙肝。与此同时,仅有37%的受调查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庄辉院士指出,治疗乙肝就像选择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对乙肝治疗效果的预期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如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期,常会选择错误的治疗目标,或者走上错误的治疗方向,或者半途而废。这些错误都会使治疗误入歧途,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庄辉院士将乙肝治疗的“路线图”比喻为乙肝患者希望之路上的地图。他指出,“路线图”是基于国内外乙肝药物临床试验基础上总结出的专家共识,基于每个患者的个体应答,来调整后续治疗策略,不仅可以优化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案,避免走弯路,而且实现个体化治疗,在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疗效。通过“路线图”对患者的治疗进行监测和管理,这一原则对所有核苷(酸)类似物都适用。
一味追求表面抗原转换不现实
庄辉院士进一步解释说,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如能实现表面抗原转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这相当于运动员赢得了金牌;如果实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相当于赢得了银牌;如果可以抑制乙肝病毒使乙肝病毒的DNA(核酸)转阴,则相当于赢得了铜牌。一味追求表面抗原转换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现实,这就好像只有极少数运动员才能拿到金牌一样。乙肝治疗若能抑制乙肝病毒使其DNA(核酸)转阴,在此基础上,达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大多数乙肝患者是能够达到这一治疗目标的,达标的关键是选择抑制病毒力强、血清转换率高、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并能坚持足够的疗程。
调查表明,95%受调查者在治疗开始时,希望能从医生那里了解治疗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广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以“起点、拐点和终点”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乙肝治疗的整个过程。“起点”是指选择合适的治疗人群,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开始治疗;“终点”是指病人治疗到什么时候可以停药。虽然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但治疗达标后,再巩固用药一段时间是可以停药的;至于“拐点”,侯金林教授指出,这是近期根据乙肝治疗“路线图”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观念,主要强调根据病人早期治疗应答的情况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以达到优化长期疗效的目的。(薛闻)
(编辑:日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