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肝 从新开始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传染病,据调查,我国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10%的人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而且HBsAg慢性携带者多始于儿童期感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母婴传播引起。今年把新生儿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计划免疫作为重点,倡导预防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从新开始。
今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的活动主题为免疫接种,预防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
记者从有关部分获悉,经过十余年新生儿和儿童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的不懈努力,我少年儿童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改变,根据2002年全的调查,1-9岁儿童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率84.57%,全程接种率81.73%,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率大幅进步,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大幅下降。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月龄和6月龄分别注射第2、3针。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绝大部分的新生儿可以免除从带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父母感染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险。对于父母无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新生儿来说,及时接种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也十分必要,由于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除可通过母婴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由于年龄越小,越轻易感染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新生儿一旦感染,有70%-90%的机会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因此,新生儿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所以,新生儿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不但要强调全程(3针)接种,而且还要强调及时第1针接种(24小时内接种完第1针)。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偶见注射部位有短暂的红肿、疼痛或硬结,全身反应可有发热和头痛等,一般不需处理。对疫苗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及时处理。
(1)患有肝炎、急性感染、其他严重疾病及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2)新生儿窒息、严重畸形以及新生儿体重不足2.5公斤暂缓接种;
(3)新生儿以往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有严重过敏史(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口和咽喉部水肿、休克等),不要再接种。
如果上面的介绍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点击我们的专家在线咨询,可以通过在线交流来让我们的我院专家给您进行对话,让患者能得到一个更加专业全面的建议。
(编辑:甘泰)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