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 如何重拾公众信心
□南岛晚报记者陈思4月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保障健康”。记者调查发现,受去年“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异常反应病例事件”影响,今年以来,部分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部分地区社区卫生院曾多天出现乙肝疫苗“零接种”的情况。公众的担心为何难以消除?接种率下降会否引发乙肝感染率回潮?如何重建公众信心?我省可免费接种11种国产疫苗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目前,我省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免费的儿童一类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流脑A群多糖疫苗、流脑A+C多糖疫苗、白破二联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共11种。我国列为二类疫苗、自愿自费选择接种的有:脊灰灭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流感疫苗、流脑A+C结合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七价肺炎疫苗、二十三价肺炎疫苗、五联疫苗、霍乱疫苗等等。一类和二类疫苗家长该如何选择?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由于疫苗本身的特性及受种者个体因素,和药品一样,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在所难免,任何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无法避免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其中也有一定几率出现较严重的异常反应病例并遗留后遗症。因此,家长给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时,接种单位需了解孩子健康状况,接种禁忌症等,家长一定要如实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无明显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孩子建议优先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一类免费疫苗。如有可替代一类疫苗接种的二类疫苗如脊灰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替代国产减毒活疫苗等可供选择的疫苗时也应告知家长,尊重家长的自主选择权利,家长可自愿、自费、知情同意下开展替代疫苗接种。有明显接种慎用症的孩子,接种单位有责任建议其优先接种灭活疫苗,而有些灭活疫苗如脊灰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目前在我国为自费的二类疫苗,能大大减少接种后严重异常反应的发生。“疫苗疑云”未散接种率下降去年11月,湖南衡阳、汉寿县共有3名婴儿接种深圳一家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衡阳两名婴儿不幸死亡,常德婴儿经抢救恢复良好。记者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笼罩在家长心头的“疫苗疑云”还未散去。去年发生的“疑似乙肝疫苗不良反应事件”,至今仍有部分家长表达对乙肝疫苗安全性的担忧。有孩子家长告诉记者:“我想起女儿之前接种过乙肝疫苗就很后怕。虽然卫生局说疫苗质量很安全,但我还是担心,毕竟只有一个孩子,害怕打疫苗出事!”“医生说疫苗从疾控中心送到市里再到县里,在长途运输途中,怎么保证疫苗完好无损?要是在运输途中疫苗受潮或被曝晒后变质怎么办?孩子接种了变质的疫苗发生意外,又由谁来负责?”一位对接种疫苗仍持“观望”态度的家长说。记者从相关资料获悉,受去年“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异常反应病例事件”影响,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拒绝接种疫苗情况,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其他疫苗接种率也出现下降。政府公信力受损公众可以相信谁?“打疫苗预防传染病”本是基本的卫生常识,如今却成为部分家长心中的纠结。尽管卫生、疾控部门多次向公众宣传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和疫苗的安全性,效果仍然不明显。部分受访群众认为,一方面,政府在疫苗接种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疫苗事件调查结果等信息发布上显得过于“谨慎”;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回应称是“偶合症,与疫苗质量无关”,让人怀疑政府角色发生“错位”,由“监管者”变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专家认为,重建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需要政府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时进一步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正。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将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数据定期向公众发布、解析,加强公众对疫苗接种风险认识。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基金,建立补偿救助机制,保护被接种人群的合法权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