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乙肝疫苗后遗症 偶合症与接种关系不大
Q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对新生儿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规定提出质疑,认为这提高了风险系数、使偶合反应增多,您怎么看?
庄辉:早在上世纪90年代WHO即提出,为了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新生儿于出生后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接种。至2012年全球已有94个国家(48%)实施了新生儿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研究发现,如果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96%可以得到保护,仅4%发生母婴传播;如果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后接种,则只有80%获得保护,20%发生母婴传播。因此,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
在我国,乙肝病毒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引起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时期感染,约90%将发展成慢性;在青少年和成年期感染,仅5%-10%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其婴儿。但由于乙肝病毒发生感染的潜伏期较长,如果及早接种乙肝疫苗,赶在婴儿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前产生保护性抗体,即可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就像一个人被疯狗咬伤后,如能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就有可能预防狂犬病的发生,越早注射效果越好。
从理论上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不一定要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但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孕妇尚未开展乙肝表面抗原筛查,无法区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或阴性;即使在一些大中城市已开始筛查,但由于一些国产乙肝检测试剂的灵敏度相对较低,有可能漏诊;同时由于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因此,WHO和我国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中,仍建议对所有新生儿于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于1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和第三针乙肝疫苗。
庄辉:虽然乙肝疫苗是安全的,但对乙肝疫苗有禁忌症者,如对酵母或疫苗的其他成分有过敏史者、有中度或重度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格林巴综合征、自家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慢性疾病等患者,建议不要接种乙肝疫苗。
注射乙肝疫苗的确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个人体质也有关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母亲在怀孕过程中出现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为了减少偶合疾病的发生,建议对有危急症状或有各种潜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以及母亲是高危妊娠的新生儿(如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合并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传染病等),暂不接种;对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高危新生儿,应作个案处理,分析其利弊,在获得母亲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
事件发生后也有人对国产疫苗的质量提出质疑,某三甲医院预防免疫科医生告诉记者,以乙肝疫苗为例,目前北京新生儿均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同时还存在乙肝进口疫苗,需自费进行接种。此外,鉴于每种疫苗所预防的致病菌均不同,比如,肺炎疫苗针对肺炎球菌,HIV疫苗则针对B型流感嗜血杆菌,面对复杂的疫苗种类,不少家长在进行选择时往往比较茫然,可以向临床医生咨询,以了解不同种类疫苗的区别。
这位医生还表示,其实同类疫苗所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乙肝疫苗中,进口疫苗与国产疫苗均能够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选择进口疫苗或国产疫苗,这关系到疫苗品质的问题。进口疫苗与国产疫苗可能在工艺、免疫原性、维持时间长短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不同种类的疫苗也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