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想与乙肝防治技术理论探讨2
(3)乙肝三步转化(倒金字塔型):以我国乙肝流行和预后为例。
如HBV携带1.3亿。慢性乙肝:3000万,10—20%可转化为肝硬化。慢性重肝:150万,约50%死于并发症。肝硬化:600万,约50%持续活动,发展为肝癌。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危人群或目标人群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对乙肝的不同病期采用有效的干预,以达控制病情,消灭HBV之目的。如肝癌的三级防治。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提出了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卫生方针,并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认识,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叶天士未雨绸缪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指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采取主动。
由于急性肝炎的自限性,在恢复期可自行清除病毒。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常用药物有生物制品: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核苷类药有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齐多卡韦等。中药提取药物:苦参素、华蟾素、安体维康胶囊(复方华蟾素)等。
联苯双酯、甘草甜素、水飞蓟素:从水飞蓟中提取。具有保肝功效。常用的有利加隆、益肝灵等。另有谷胱甘肽、硫普罗宁、双环醇、五仁醇等也有保肝消炎作用。
免疫功能的紊乱是慢性肝病患者的常见表现。调整免疫的药物有胸腺肽、白细胞介素、治疗性乙肝疫苗等。中药有以益气、养血、温补、滋阴类药物为多。
缓释马洛替酯、秋水仙硷、青霉胺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近年研制的心肝宝、白令胶囊、安络化纤丸、扶正化淤胶囊、虫草化纤胶囊等中成药临床应用获得明显疗效。
中医“治未病”从3个方面入手。病未发,防微杜渐;病既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1)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2)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治未病”,就要抓住合理饮食、科学营养、强化机体物质基础、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和抗拒病邪能力这个基本点。(3)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加强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但肝炎患者应在不同时期“动静结合”。(4)科学用药,保障健康机体。以药防病、以药治病,都是中医常用方法。
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廉)、便(使用方便)上下功夫。
中医中药治疗乙肝,可采用辩证论治思路。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辩病与辩证思路。笔者根据肝炎不同病期,常用茵陈清肝、华蟾益肝,虫草强肝、参芪养肝四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华蟾益肝汤已研制成“华蟾益肝胶囊”新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