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者 是脑中风防治重点人群
□胡海珍
近期,附一医接收到一名仅35岁的男性脑出血病人。该病人由于工作忙,近期高血压一直控制不好,前几天突发脑出血。虽然经过医务人员的极力抢救挽回了生命,但最终该病人因为严重的后遗症而导致终身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附一医每天急诊接诊的脑中风病人平均达30~40例,还不包括轻症病例;每个月由于脑中风住院的达400例左右。
附一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邵蓓介绍,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脑出血常见中老年人,大多由于高血压病引起。而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改变,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病年龄倾向年轻化。
正确识别脑中风的早期症状无疑是治疗的关键。当突然出现头晕、肢体麻木、乏力等不舒服的情况,怀疑自己发生中风时,试着做“微笑、举手、说一句话”三个动作,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中风,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0%:
1.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如果两边的嘴角不对称了,说明发生了面瘫;
2.举双手,坚持10秒钟,如果一边控制不住往下坠落,那就有可能是中风;
3.说一句话,以前说得很好,病人病了之后不能说,或者是含糊不清,或者是说不出来,说明出现了语言障碍。
以上三组动作中出现任何一个都可以判定已经出现了早期中风。需要提醒的是,发现家人中风后,不要喂给任何药物,因为普通人很难辨别发病原因,服药不当反而加重病情。另外,服药时需要饮水,容易误吸和呛咳,造成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是导致中风病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家人要做的是争取在3个小时之内就近将其送到医院。对于脑梗死最好的治疗是发病3~4.5小时内的溶栓治疗。
脑中风的不可控制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因素。平均脑中风发病年龄为60.11岁,其中脑梗死平均发病年龄为60.69岁,脑出血为59.15岁。55岁之后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因此,50岁以上者是脑中风防治重点人群。
另外,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脑中风的不可控制危险因素:
年龄、遗传因素
脑中风的可控制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
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
吸烟、酗酒、肥胖、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