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山大 中风高发
每到换季时节,中风的病人就会增多。最近广州的天气一会儿潮湿闷热,一会儿又突然转凉,正是中风的高发期。尤其是工作压力大、职位高及本身有基础病的中年人,平时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异常,发生卒中的危险度更高。专家表示,中风预防重于治疗,有心脑血管病史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到医院定期检查,处于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状态下的白领上班族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心情。
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俗话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此话说明了中风对人类的危害之大。彭英教授介绍,我国是全球中风的第一大国,每年发病率为115-313/10万,每年有58-281/10万的患者因此而死亡,这显示每年新发病人数195万,卒中死亡人数156万人。致残率达75%,年复发率也较高,为41.5%。彭英教授表示,通过数据显示,中风在我国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四高”疾病。
很多人会有疑问,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科技也进步了,为什么还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彭英教授解释,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从脑中风的基本概念和危险因素说起,中风在医学上叫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一或多处脑血管损害所导致的暂时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阻塞)和出血性脑卒中(血管破裂)。目前,我们临床上常见的中风主要是缺血性脑中风,约占中风病人的70%-80%。其病因有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还有其他如血管炎、空气栓塞等。
谈到该病,我们会一下子联想到老年人,殊不知卒中离中青年人越来越近。据国内统计,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中风即青年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5%~15%。这与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压力大有直接的联系。
中、高层白领压力大易中招
彭英教授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青年人群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其中最明显的有生活压力,如住房、医疗、小孩上学、物价上涨、恋爱、夫妻关系等;还有工作压力,如升职、调薪、加班、熬夜、过多应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虽然,我国还没有心理压力与脑中风关系的大型调查研究的报道,但在西方国家已多见类似的研究。如丹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工作压力可能会增加患中风的危险。研究人员对近5000名丹麦哥本哈根的男性居民进行了研究,这些男性的年龄介于40—59岁之间,根据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被分为5类。研究人员在1970—1971年对他们进行问卷式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接受糖尿病治疗、酒精饮用量、吸烟习惯等,随后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随访。这期间,共有779人患了中风,平均每167人中就有一人因中风而死。
研究结果显示,中、高阶层白领上班族如果经常承受压力,最易患中风,而且患中风的风险会增加约38%。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现象在年轻男人身上最为明显,因为年轻男性所承受的压力时间往往较长。
持续忧郁的男人患病死亡风险高
彭英教授说,在最近的《欧洲心脏病期刊》公布的一项针对514位(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平均年龄在62岁的志愿者的研究,这些人被安排在通常情况下认为是高压力的环境中,并且要求接受复杂的精神测试。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的精神或者肉体处在压力之下时,身体会分泌一种类固醇激素,而这种激素会导致血管狭窄,并且通过仪器检测血管后发现,血管壁中包含的脂类物质明显增加。美国心脏协会期刊《中风》(Stroke)刊载了一项近期开展的观察忧郁症、心脏病与中风之间关系的一个大型研究显示,持续有忧郁症症状的男性因中风而死亡的风险是一般人的两倍,而且会比稍微或是没有忧郁症症状的男性面临较大的心脏病风险。
慢性病也成为重要诱因
彭英教授表明,这些研究结果足以提醒我们中青年朋友,调整或降低自己的压力,远离中风的威胁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不过,除了工作压力,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增加患中风的风险。包括老年人口增多;生活方式改变,如油腻高盐饮食、运动少、吸烟、饮酒、宅男宅女增多等;还有一些高危因素增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与超重、心脏疾病(房颤,风心病,心律失常等)、糖尿病、社会转型期生活工作压力增加等等。
彭英教授表明,目前除了年龄、性别、种族和家庭遗传等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外,像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质、烟酒嗜好、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高危因素都是可干预的,另外还有心理压力及情绪波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口服避孕药、肺炎衣原体感染、抗凝治疗等也属于可干预范围。
好心情远离中风
■专家支招
由于脑卒中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治疗效果并非十分理想。所以预防中风的发生比治疗中风的意义更大。
彭英教授表示,长期的心理压力,可造成失眠,情绪波动,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致脑中风。如何才能远离中风?彭教授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每天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多和同事、上级、家人交流沟通。
2.劳逸结合的工作方式:不熬夜、不过多应酬,多做户外活动等。
3.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和谐的关系可保持良好的心情。
4.健康的饮食习惯:少烟酒或不烟酒,少油腻高盐饮食,多清谈饮食,多蔬菜。
5.每天连续看电脑电视时间不超过2小时为宜。
6.如果出现失眠,情绪波动,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尽快去正规医院求医问药。
另外还要重视中风的6种先兆,一旦出现,应该立刻到医院就诊:
鉴于中风可带来的高致残、高死亡的危害,及时预防、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时间就是大脑”的理论深入人心。但是抓住生命的咽喉,必须了解中风的危险信号。中风虽然是突发的急骤病变,不过往往也可发现一些预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囗水。短时间持续,随后即好转。
2.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3.突然感到头晕,尤其是伴有天旋地转、乘船感、持续几分钟缓解的眩晕。
4.短暂性视力障碍,一过性黑朦。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阵发性发作,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两眼突然发黑,数秒钟后能恢复,还伴恶心、呕吐等。
5.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6.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而且头痛由间断性的变成持续性的或伴有恶心呕吐。
■健康小贴士
主动饮水减少中风
在生活中,缺水是发生中风的重要诱因。道理很简单,缺水,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黏稠)就容易形成血栓,继而发生中风。
研究曾发现,人们习惯口渴后才饮水;但人到中年后,口渴的感觉会随年龄增加而越来越不明显。老年人口渴中枢对缺水的反应不够灵敏,即使在明显缺水时,身体“口渴的诉求”也不强烈,不觉口渴也不主动饮水,结果缺水愈加明显。
因此,中年人应强化随时饮水补充的概念,老年人和中风高危人群则要养成“不渴也适量饮水”的习惯。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
通讯员王海芳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