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1.过敏因素(外源性哮喘):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在吸入过敏性抗原微粒或发生感染时,均可引起发病。致敏原主要是吸入花粉、屋尘、螨、动物毛屑、工业粉尘、真菌孢子;进食鱼、蟹、虾,或接触工业染料等,亦可导致过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吸入的过敏抗原,可产生多量的特异性抗体IgE(免疫球蛋白E),附着在支气管粘膜的肥大细胞及血液嗜碱粒细胞上。若患者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抗原即与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发生过敏反应,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慢反应素、缓激肽等),使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与腺体分泌增加,细支气管管腔狭窄,肺通气不畅而发困难,导致哮喘发作。
2.感染因素(内源性哮喘):由病毒或细菌,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逐渐形成和激发哮喘极为常见。致敏原来自体内,为细菌或病毒的代谢产物,故与鼻、咽、扁桃体、肺或其他感染病灶未及时清除有密切关系。但目前由感染而激发或形成哮喘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病除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外,每常与气候骤变寒冷以及精神因素有关。经神因素的性质和作用途径是复杂的,可能是大脑皮质作用于丘脑,使丘脑功能改变而导致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分泌乙酰胆碱,从而增加了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
3.遗传因素:哮喘患者常有家族性和遗传性。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1984年曾对200例哮喘患儿做过抽样调查,约50%有家族史。
1.外邪侵袭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内阻于肺,寒邪郁闭皮毛,肺气失肃降;或因风热中,肺热壅盛,清肃失职或肺有蕴热,又为寒邪所束,热不得泄,皆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哮喘。
2.痰浊阻肺 饮食失节,伤及肺气,导致上焦津液不布,凝聚寒饮,内伏于肺,或恣食肥甘太过,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或病后阴伤,素体阳盛,寒痰内郁化热,热蒸痰聚,致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遇劳欲、情志的触动,即可发病。
3.肺肾亏虚 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久病咳伤,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短气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发为哮喘。
证候:喘憋气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初起多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风寒外袭,内合于肺,邪实气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均为寒盛之象。
证候:咳呛阵作,气粗息涌,喉中如痰鸣吼,咳痰黄粘,咯吐不利,胸膈烦闷,汗出口渴,面赤口苦,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气壅盛,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咳呛阵作;热盛津伤故口渴;津液被灼为痰,故咯痰粘黄不利;痰火郁蒸,则烦闷、汗出、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征。
证候:喘促短气,语声低微,自汗畏风,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证候分析:肺主气,肺虚则气无所主,故喘促短气,语声无力;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痰饮蕴肺,故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皆属肺气虚弱之征。
证候:喘咳痰多而粘稠,咯吐不爽,痰鸣,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虚健运无权,痰浊内生,留伏于肺,气道被阻,肺气失于宣降,故喘咳痰多而胸闷,痰鸣;脾为生痰之源,痰浊内停于脾胃,失于和降,胃气上逆故恶心纳呆。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蕴之征。 (5)肾虚(缓解期):
证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瘦神疲,心悸腰酸,或畏寒、自汗、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病肾阳虚衰,肺气无主,故喘促日久,形瘦神疲;肾为气根,下元虚损,气不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气不得续;肾阳虚,卫外之阳不固故畏寒面青。舌质淡,脉沉细为阳虚之征。若肾阳虚久,阳不敛阴,阴阳俱竭,可呈现颧红、汗出粘手之象。
哮喘缓解期或非典型的哮喘,无明显体征。发作严重者,胸廓肋间隙饱满,颈静脉怒张。吸气时,各呼吸辅助肌都显著突出。甚至唇、指(趾)紫绀、出汗。叩诊并发肺气肿时胸部过度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膈移动受限。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呼吸道感染时
常常哮鸣音和湿罗音同时存在。本病按起病与临床表现,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感染型哮喘又称内因性哮喘 诱发因素多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多在中年发病,常发病于冬季及气候多变时,多咳黄脓痰,哮喘持续状态较多见。
2.过敏型哮喘又称外因性哮喘 发病与吸入某些外界过敏性抗原有密切关系,多有明显季节性。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和咳嗽等过敏性表现。常见幼年及青年阶段,发病多咳白粘痰,喘息持续状态较少见。
3.混合型哮喘病人由于体质的衰退或过敏性的进一步提高,兼有上述两型的特点故称混合型。此类病人的病史多较长,哮喘常终年发作无明显的缓解期,所以临床特点较为复杂。
肺功能: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气道提早关闭,肺弹性回缩力降低等可使肺过度充气,肺活量、时间肺活量降低,功能残气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比值增大。哮喘缓解后或用平喘药物治疗后可使各项常规肺功能恢复正常,这说明气道功能的可逆性。哮喘缓解期以测定闭合气量、肺动态顺应性及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较为敏感。
PEFR能测得深吸气后呼气时最初0.01秒内的气流量,能较好地反映气道功能,轻度哮喘发作就能使PEFR明显下降。如果用袖珍式呼气峰速仪可测得哮喘患者24小时内昼夜节律变化,一般在晚8时至凌晨5时PEFR值最低,这和哮喘好发于晚上及死亡率最高的时间相一致。
1.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可有不同程度的气急。感染时,气急加重,哮鸣音增加,有时可与支气管哮喘类似。但本病病程长,气急呈进行性加重,有典型的肺气肿体征。支气管解痉药对气急的缓解不如支气管哮喘明显。
2.喘息性支气管炎 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一般规律,但症状较严重,往往伴有哮鸣音肺气肿的症状。有时与哮喘伴慢性支气管炎不易鉴别。鉴别要点在于认真询问病史:喘息性支气管炎的首发症状为咳嗽,咳痰多,好发于冬季或春季,平喘药效果差;而哮喘伴慢支则先有哮喘,而后伴发慢性支气管炎。
3.气管或支气管癌 病史一般不长,无过敏史,在伴有继发感染或肿瘤压迫气管时可有气急、喘鸣、咳嗽等症状,有时易与哮喘相混淆。肺部X线,痰脱落细胞,纤维支气管镜及活组织检查有助鉴别。
4.心脏性哮喘 左心衰竭和肺水肿都可引起阵发性气急、哮鸣、不能平卧,与支气管哮喘类似。但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大多由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二尖瓣狭窄而引起,二者鉴别并不困难。左心衰竭可咳血性泡沫痰,两肺底多量湿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可有杂音;心律不齐等左心衰竭表现,以资区别。
哮喘大发作时可见正虚邪实相互错杂。临床上根据已发、未发、分虚实施治。发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久病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平时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分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方中射干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黄宣肺平喘;半夏、细辛、生姜温肺蠲饮降逆;款冬花、紫菀温肺止咳,合为辛开、苦降,酸收于一方;再加大枣一味安中以调和诸药。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内饮,可用小青龙汤,配苏子、白芥子、杏仁等化痰利气。
射干麻黄汤主治在肺,应为治哮的专方。当代名医程门雪认为此方是治哮证之祖方。
方药:定喘汤加减。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半夏、杏仁、苏子化痰降气;桑白皮、黄芩、款冬花、生甘草清热润肺;白果收敛肺气。甘草和中。如痰鸣息涌不得卧,加地龙、葶苈子;痰吐黄稠加鱼腥草;肺热内盛可力,生石膏;舌苔黄燥者可用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热津伤可配知母、南沙参、天花粉。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祛风以助黄芪实表固卫,并加入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若气阴两虚,出现咳呛、痰少粘稠,口咽干,舌质红可选用生脉散加味,加入沙参、玉竹、川贝、石斛以清热化痰。若食少便溏,肺脾同病,中气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苏子降逆定喘;白芥子下气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加苍术、杏仁以燥湿豁痰理气。
方药:肾气丸加味。方中以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少入桂枝,附片温补肾中之阳。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者去温补之品,配麦冬、龟板胶;肾虚不纳气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
若属气阴俱竭可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以滋阴纳气。中药雾化剂:冷哮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g,苏子、橘红各5g;热哮用麻黄5g,杏仁、黄芩各10g,石膏30g,金银花20g,水煎2次,再浓煎并反复过滤,沉淀,取液50ml,装瓶,超声雾化,口腔吸人,每次雾化时间为40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