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法
治疗小儿颅高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必须严密守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而合理地控制脑水肿,以预防脑疝形成。因小儿颅高压最常见的原因为脑水肿,故主要针对脑水肿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与护理 患儿须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避免躁动、咳嗽及痰堵以防颅压突然增高。卧床时头肩抬高20~30,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当有脑疝前驱症状时,则以平卧位为宜;也有人认为患儿侧卧位可避免呼吸道梗阻。做检查或治疗时不可使患儿猛力转头、翻身或按压其腹部及肝脏。同时,积极纠正缺氧、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还应使患儿保持正常血压与体温。对昏迷患儿应注意眼、耳、口、鼻及皮肤护理,防止暴露性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肺炎及褥疮。国外主张插管病人大吸痰时,为避免刺激性咳嗽导致颅压增高,可加用短效麻醉剂,如硫喷妥钠每次5mg/kg,也可用吗啡。
2、病因治疗 祛除病因,制止病变发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如抗感染,纠正休克与缺氧,改善通气状况,防治二氧化碳潴留,清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3、药物治疗 治疗小儿急性脑水肿的一线药物目前公认为甘露醇、地塞米松和呋塞米(速尿)。
4、其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
(1)充分给氧或高压氧:对颅高压病儿应给氧气吸入,有条件时可行高压氧治疗以改善脑供氧和脑细胞功能。高压氧既能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又能提高组织氧分压,起到双重作用。高张力的血氧向脑组织超常距离的弥散,改善了脑缺氧和微循环,使脑细胞结构和功能逐渐恢复,从而使ATP产生正常,钙超载得到控制,SOD等自由基清除剂增加。在3个大气压下吸氧时血氧含量可增高37%,颅内压降低40%。这种脑血流量的减少,只有在血管反应存在时才能出现,如颅内压增高至接近动脉压时,高压氧或过度通气均不能降低颅内压,故不宜太晚进行。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要注意防治氧中毒和减压病,患儿有进行性出血和肝、肾或心功能不全时要慎重。
(2)过度通气:PaCO2在2.0~20.0kPa(15~150mmHg)范围内,脑血流与其呈S形曲线,而在2.67~8.0kPa(20~60mmHg)时,几乎呈直线关系。在直线范围内,PCO2每改变0.133kPa(1mmHg),脑血流增减(3.10.5)%。过度通气疗法,即利用呼吸机进行控制性过度通气,维持PaCO2在3.33~4kPa(25~30mmHg),Pa220.0kPa(150mmHg)左右,以使脑血管收缩,迅速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是目前公认的降颅压有效疗法之一。起效迅速、潜伏期仅20~30s,3~4min即开始产生疗效。由于脑血管对PaCO2反应性随时间延长而产生耐受现象,超过12h,脑血流自行逐渐恢复至原水平,其效力最长约维持48h。一般认为在颅高压早期,应在血气监测下行此疗法,无血气检测条件时,可行呼出气CO2浓度监测。颅内病变越重,脑血管对CO2的反应性越差,在颅高压晚期,脑血管反应性完全消失时,此治疗方法无效。
(3)控制性脑脊液引流:系通过前囟穿刺或颅骨钻孔后穿刺,将穿刺针留置于侧脑室,借助颅内压监测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的方法。无条件监测颅内压时,可通过调整引流瓶位置控制脑脊液流出速度,平均引流速度一般为2~3滴/min,使颅内压维持在2.00kPa(15mmHg)以下。此方法疗效迅速而明显,可以治疗严重的颅内高压征患儿。国内已有几处报道,经侧脑室引流脑脊液减压成功后,由椎管内迅速注入空气40~60ml以加压抢救枕骨大孔疝呼吸停止的病儿,有时能使自主呼吸恢复而存活。但一些急性脑水肿患儿,病情严重,脑室严重受压变形、狭小,穿刺常不易成功。此外,脑室穿刺时应尽量避免损伤脑组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不宜采用此法,因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5、其他措施
(1)气管切开术和人工呼吸机的应用:对严重颅内高压征的患儿,如因深昏迷和(或)频繁惊厥,呼吸道内痰液阻塞,导致明显缺氧发绀,经一般吸痰和供氧不能缓解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术以利排痰和给氧,力争缩短脑缺氧的时间。当患儿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时,则要应用人工呼吸机。
(2)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对过高热或难以控制的高热、伴有频繁惊厥的患儿,经用一般退热止惊的方法无效时,可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氯丙嗪对皮质下中枢有抑制作用,可使患儿镇静,用量较大时有退热效果,并能减少基础代谢和脑耗氧量,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一般体温低于37℃时,每降1℃,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降低5.5%。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