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综合征

发布日期:2014-10-01 10:13:52 浏览次数:1595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此词条由 挂号网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 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 专家审核。

颅内高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指脑实质液体增加引起的脑容积和重量增多所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在病理学上,脑细胞组织间隙中游离液体的积蓄称为水肿,而脑细胞内液体的增多则称为脑肿胀,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二者难以区分,或为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到后期往往同时存在,故常统称为脑水肿。明显而持续的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在某些儿科疾病,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比较多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颅内高压,是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症状体征 编辑本段 急性颅高压的临床表现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发病性质、部位、发生发展速度及合并症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

1.头痛 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及脑神经受到牵拉及炎性变化刺激神经而致头痛。开始时为阵发性,以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前额及双颞侧为主,轻重不等,常于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弯腰或起立时加重。脑水肿严重时,可有撕裂样感觉。婴幼儿常不能自述头痛,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声哭叫,甚至拍打头部。有时因耳蜗前庭神经受压,引起耳鸣和眩晕。婴儿因前囟未闭和颅骨缝裂开,可部分缓解颅高压,故头痛多不如成人严重。

2.喷射性呕吐 颅高压刺激第四脑室底部及延髓的呕吐中枢而引起喷射性呕吐,很少恶心,与饮食无关,清晨较重。

3.头部体征 前囟膨隆紧张,骨缝裂开,头围增大,头面部浅表静脉怒张,破壶音阳性等体征为亚急性或慢性代偿机制,与婴幼儿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颅骨骨质软及有一定弹性有关。此种代偿机制常使早期症状不典型。

4.意识障碍 颅内高压引起大脑皮质的广泛损害及脑干上行网状结构损伤,使患儿发生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躁动或狂躁。如不能及时控制脑水肿,意识障碍迅速加深而进入昏迷状态。

5.血压升高 颅内压增高时,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代偿性加压反应使血压增高,收缩压可上升2.67kPa(20mmHg)以上,且脉压增宽,血压音调增强。

6.肌张力改变及惊厥 颅内高压对脑干、基底节、大脑皮质和小脑某些锥体外系的压迫,可使肌张力明显增高。多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肢内旋、下肢呈伸性强直,有时出现伸性痉挛角弓反张,以上均为去大脑强直的表现。如果主要为中脑以上受压,则表现为1侧或2侧上肢痉挛,呈半屈曲状态,甚至两臂在胸前交叉,伴下肢伸性痉挛的去皮质强直。脑缺氧或炎症刺激大脑皮质时,可致抽搐甚至癫痫样发作。

7.呼吸障碍 脑干受压或轴性移位,可引起呼吸节律不齐、暂停、潮式呼吸、下颌运动等(图4),多为脑疝的前驱症状。

8.循环障碍 颅高压影响神经组织压力感受器,使周围血管收缩,表现为皮肤及面色苍白、发凉及指趾发绀。脑干移位时的缺氧可致缓脉,但在小儿少见。

9.体温调节障碍 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其前部为降温中枢,后部为升温中枢)受压,加之肌张力增高时产热增加,以及交感神经受损,泌汗功能减弱,使体表散热不良,故可在短期内体温急剧升高,呈持续性、难以控制的高热或超高热。因周围血管收缩,直肠温度可明显高于体表温度。体温急剧升高时常同时伴有呼吸、循环和肌张力的改变。

10.眼部表现 眼部改变多提示中脑受压。

(1)眼球突出颅压增高通过眶上裂作用于眼眶内海绵窦,眼眶静脉回流受限,故可出现两眼突出。

(2)复视:展神经在颅内的行程较长,容易受颅高压的牵拉或挤压而出现复视,但婴儿不能表达。

(3)视野变化:表现为盲点扩大和向心性视野缩小,但急性颅内高压征患者多有意识障碍,故不能检查视野。

(4)眼底检查:视盘水肿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系因眼底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急性脑水肿时很少见,在婴幼儿更为罕见。有时视网膜反光度增强,眼底小静脉淤张,小动脉变细。严重的视盘水肿可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意识障碍、瞳孔扩大及血压增高伴缓脉称Cushing三联征,为颅高压危象,常为脑疝的先兆。

用药治疗 编辑本段 治疗小儿颅高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必须严密守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而合理地控制脑水肿,以预防脑疝形成。因小儿颅高压最常见的原因为脑水肿,故主要针对脑水肿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与护理 患儿须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避免躁动、咳嗽及痰堵以防颅压突然增高。卧床时头肩抬高20°~30°,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当有脑疝前驱症状时,则以平卧位为宜;也有人认为患儿侧卧位可避免呼吸道梗阻。做检查或治疗时不可使患儿猛力转头、翻身或按压其腹部及肝脏。同时,积极纠正缺氧、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还应使患儿保持正常血压与体温。对昏迷患儿应注意眼、耳、口、鼻及皮肤护理,防止暴露性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肺炎褥疮。国外主张插管病人大吸痰时,为避免刺激性咳嗽导致颅压增高,可加用短效麻醉剂,如硫喷妥钠每次5mg/kg,也可用吗啡。

2.病因治疗 祛除病因,制止病变发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如抗感染,纠正休克与缺氧,改善通气状况,防治二氧化碳潴留,清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3.药物治疗 治疗小儿急性脑水肿的一线药物目前公认为甘露醇、地塞米松和呋塞米(速尿)。

(1)高渗脱水剂:

①甘露醇:20%甘露醇溶液分子量182,其渗透压为正常血浆的3.66倍。性质稳定,基本上不进入细胞内,无明显“反跳”作用,不参与机体的代谢,绝大部分保持原有结构从尿中排出,不被肾小管回吸收,故有渗透利尿作用。甘露醇尚有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作用。一般用量为每次0.5~1.0/kg,4~8小时1次,静脉注射后10min即可发挥明显的脱水作用,30min达高峰,作用维持3~6h,可降低颅内压40%~60%。严重的颅高压或脑疝时,每次剂量1.5~2.0g/kg,2~4小时 1次。甘露醇无明确禁忌证,但心功能减退的患儿应慎用,因用药后血容量突然增加,有引发心力衰竭的可能。久用或剂量过大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当渗透压过高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处可发生渗透性崩溃而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并损害肾脏功能,故血浆渗透浓度如超过340mmol/L,应改用甘油。有明显的活动性内出血时,最好不用,以免因颅内压急剧下降而加重出血。

②25%或50%山梨醇溶液:山梨醇是甘露醇的同分异构体,作用原理和用量与甘露醇相似,价格较低廉。因其一部分在体内转化为果糖作为能源被消耗而失去高渗脱水作用,故使用与甘露醇同量的山梨醇时,其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较差,现已很少应用,多用于预防反跳。用量为2~3g/kg,4~6小时1次。

③10%甘油溶液:分子量92,其分布和消除速率较甘露醇快,分布容积与甘露醇相似。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甘油

预防护理 编辑本段 1.积极防治各种感染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积极防治脑缺氧 积极防治各种病因的脑缺氧。

3.积极防治各种中毒 如铅或其他金属、食物、药物(维生素A、D,苯巴比妥等)、农药等等中毒。

4.积极防治各种水电解质紊乱。

5.积极防治各种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等。

病理病因 编辑本段 颅内高压综合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颅高压的病因 小儿引起急性颅高压的病因主要是脑水肿:

(1)急性感染:感染后24h即可发生脑水肿。

颅内感染:如各种病原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脓肿、耳源性颅内感染等,是引起小儿急性脑水肿最常见的原因。

②颅外感染:中毒性痢疾、重症肺炎、败血症、急性重型肝炎等。

(2)脑缺氧:严重缺氧数小时,即可发生脑水肿。如颅脑损伤、心搏骤停、窒息、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严重贫血、溺水、溺粪等均可引起。

(3)颅内出血:颅内畸形血管或动脉瘤破裂,蜘蛛网膜下腔出血、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脑型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可致颅内出血,偶见颅内血管炎引起的血管破溃出血。

(4)中毒:一氧化碳或氰化物中毒,铅、汞或其他重金属,食物(如白果),农药(如有机磷)、兽用药(如硝氯酚),酒精,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四环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中毒。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低钠血症水中毒、各种原因所致酸中毒等。

(6)颅内占位病变:迅速发展的脑肿瘤及较大的颅内血肿、颅内寄生虫病(脑型囊虫病、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脑型疟疾、阿米巴原虫所致的脑脓肿)等。

(7)其他:如高血压脑病、瑞氏综合征、各种代谢性疾病等。

2.慢性颅高压的病因 可见于脑积水颅内肿瘤、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颅内静脉栓塞、颅腔狭小等。

疾病诊断 编辑本段 与引起脑水肿的各种病因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检查方法 编辑本段 实验室检查:

测定颅内压利用生物物理学方法,直接测量颅腔内压力,是诊断颅高压较准确的方法。因这些方法多为有创性,脑损伤及合并感染往往难以避免,临床应用时要权衡利弊。注意测定颅内压力时必须令小儿处于安静状态,放松颈、胸与腹部,使之均不受压,而后记录读数方比较可靠。

1.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 正常人侧卧时,全身肌肉放松,做腰椎穿刺用玻璃测压管,所测脑脊液初压(未放出脑脊液前的原始压力)与脑室液压力相等,故可代表颅内压。但若脊髓蜘蛛膜下腔有阻塞时,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不能代表颅内压。正常呼吸时脑脊液压力可有0.1~0.2kPa(10~20mmH2O)的波动,当蜘蛛膜下腔阻塞时,此波动消失。每次脉搏脑脊液压力有0.02~0.05kPa(2~5mmH2O)的变化,当蜘蛛膜下腔阻塞、脑脊液黏度增加,或枕骨大孔疝形成时,此压力变化甚小或消失。若每次脉搏的脑脊液压力变化大,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蜘蛛膜下腔阻塞时,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来观察颅内压不是很敏感,且测定值低于实际颅内压。

2.侧脑室穿刺测压 此法最准确而又较安全。在监测颅压的情况下,还可进行控制性脑脊液引流,达到减压治疗的目的。脑室穿刺对前囟未闭的患儿操作较易,前囟已闭者须作颅骨钻孔。严重颅高压患儿由于脑实质肿胀,脑室受压变小、移位,穿刺往往不易成功。

3.前囟测压 利用非损伤性颅压监测仪直接测定前囟压力,适用于前囟未闭者。

4.直接颅压监测法 将感应器放置在患儿脑室、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将换能器与有压力监测装置的监护仪或特制的颅压监测仪相连,直接在荧光屏上读数。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 慢性颅高压颅骨片上可见指压迹征,骨皮质变薄,骨缝裂开,脑萎缩等。急性颅高压上述表现不明显。

2.CT扫描 根据人体各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应用CT扫描使之图像化。急性颅高压表现为脑组织丰满,脑沟回变浅,外侧裂缩小或消失,脑室受压缩小,中线结构移位等。慢性颅高压时,可见外部性脑积水、脑萎缩。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用此法检查脑内含液量的变化较CT扫描敏感,并可观察到脑疝的形成。出现脑水肿时T1和他象值均延长,因此在T1加权像上呈长T1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他高信号。

4.脑电图 小脑幕切迹疝时,引起脑组织移位和循环障碍,出现疝侧颞叶慢波,是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紊乱所致。有时两侧额叶及颞叶出现对称的同步中或高幅度慢波。

5.经颅多普勒超声 可无创探测颅底Willis环大血管血流速度,了解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颅高压时TCD主要表现频谱高尖,血流速度减低,以舒张期流速降低为主,伴阻力指数和波动指数增高等。

并发症 编辑本段 1.小脑幕切迹疝 为颅中凹的颞叶海马沟回疝入小脑幕裂隙内,并压迫中脑。可为单侧或双侧。位于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受压引起瞳孔忽小忽大,两侧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动眼神经还支配部分眼肌,受损后可见一侧或两侧眼睑下垂斜视或凝视等。中脑的呼吸中枢受压,则出现双吸气、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下颌运动及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节律紊乱。小脑幕裂隙处硬脑膜受牵扯,能引起显著的颈强直。1侧或2侧中脑及大脑脚锥体束受压时,出现单侧(脑疝对侧)或双侧的锥体束征及(或)肢体瘫痪

2.枕骨大孔疝 为后颅凹的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所致。急性弥漫性脑水肿所引起的脑疝,多先有小脑幕切迹疝,而后出现枕骨大孔疝;有时脑水肿迅速加重,临床未能观察到前者的表现,而以枕骨大孔疝为主。患儿昏迷迅速加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常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呼吸骤停。幕上占位性病变所致枕骨大孔疝多发生在小脑幕切迹疝之后,但幕下占位性病变易直接造成枕骨大孔疝而不并发小脑幕切迹疝。

3.脑死亡 颅内压升高到颅内平均动脉压水平时,可出现脑血流阻断状态,称为“脑填塞”。此时脑循环停止,若短时间内得不到纠正,脑细胞则发生不可逆损害,常伴发临床脑死亡。

预后 编辑本段 严重者常造成脑疝,病死率高,并易造成神经系统各种不可逆性损害。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