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关于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命名的商榷

发布日期:2014-10-09 04:40:17 浏览次数:1595

目前国内有较多文献将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命名为不完全性左房、右房阻滞[1-5]。我们认为这一命名并不妥当,值得商榷。一般认为[2,3],不完全性右房内阻滞表现为P波高尖,类似于肺型P波,与结间束(尤其是后结间束)阻滞有关;不完全性左房内阻滞表现为P波增宽,类似于二尖瓣型P波,与上房间束阻滞有关。结间束位于右房内,而上房间束起源于前结间束,亦有一部分位于右房内。不难看出,将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分别命名为不完全性左房内阻滞或不完全性右房内阻滞,是由于其心电图表现雷同于左房或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而命名的。我们认为这一命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并不妥帖。一是因为结间束在心房内的分布,并不像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在心室内分布那样规律,结间束在心房内的排列先是离心性的,后呈向心性的,并且3条结间束之间存着复杂的连接与交叉,在下行传导中,3条结间束传导不仅有先后、主次之分,亦有相互补偿作用[6]。因而在结间束阻滞定位诊断上不如心室内的束支及其分支阻滞定位诊断那样...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32期

关于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命名的商榷

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广义上讲包括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 Bing畸形及除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以外的几乎所有形式的大动脉异位连接。这种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分类命名显然缺乏真正的临床意义 ,也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取消不用 ,从而避免目前工作中将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与右心室双出口两个病名重叠应用的混乱现象。同时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作为一种诊断术语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然而 ,我们认为取消该命名尚存可商榷之处 ,因为在特定情况下 ,一个疾病的命名有与该病本身内在特征的对应性 ,也有与该类疾病总体相对称的呼应性。本病名当属此种情况。如前所述 ,其对应性上缺乏实质性内容已为人们所共识 ;但对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之间名称上的对称性 ,即呼应关系却忽略了。因为就目前关于本类疾病命名所涉及的...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年03期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