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产感染邪毒,正邪交争;产后阴血骤虚,阳易浮散;元气亏虚,易感外邪;或瘀血内阻,壅遏气机所致。临床常见者有感染邪毒发热,血虚发热、外感发热、血瘀发热等。
一,感染邪毒 由于分娩时的产伤和出血,元气受损;或接生消毒不严,护理不慎;或产褥不洁,邪毒乘虚侵入胞中,漫延全身.正邪交争,致令发热。
二,血瘀 产后因故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郁而发热。如肖慎斋曰。
“总之,败血为病,乃生寒热.本子荣卫不通,阴阳乖格之故。” (《女科经纶.卷六产后证下》)
三、外感 产后失血伤气,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外之阳不固.以致风,寒、署、热之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四、血虚 由于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发热证治》曰: “产后发热,多因阴血暴伤,阳无所附。”本型发热与生理性。阴虚阳浮”发热之机理相同.唯程度.转归各异,前者微热无兼证,勿药而愈;后者热久不退,虚弱疲惫,不经治疗.可缠绵终日。上述四方面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病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产后体虚.易感外邪:若六淫之邪从肌表入侵.则主外感发热;如邪毒疫疠之邪.从阴户直入胞中,则致感染邪毒发热:后者因邪毒炽盛,又直犯胞中,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致热入营血.热陷心包.或虚脱等危候。
在体虚发热因素中,尚有劳伤发热者, 因素体虚弱,产时产后劳倦过度;或未满月交合.损伤肾气,气虚阳衰,虚阳外浮而发热。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下。产后类.产后发热》曰: “有因产劳倦、虚烦而热者”《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云:“产未满月交合,损伤肾气,发热、四肢清冷,脉沉而细。”
此外,产后饮食太过.食滞内停;或乳汁不畅.熏蒸于内;亦是产后发热的原因之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产后发热……有邪火内盛而热者……”。对此“邪火”,笔者体会即是邪毒感染,正邪交争,致令产后发热,其发生与产后的特殊生理状况有关。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产后的特点是“多虚多瘀”,这是因为产时用力及出血,元气受损,以及子宫在复旧过程中余血未尽,而使产后处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状态,此观点通过实验及临床初步证明,产后客观存在着“多虚多瘀”的生理内环境,而这正是产生邪毒易于入侵的内在因素。产后血室开放,子宫复旧不良,邪毒乘虚直人胞中,而余血未尽,邪毒余血交织缠绵,且传变迅速,若病情得不到控制,可热人营血,甚至逆传心包,出现重证、险证,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由此可见。西医学对此病的认识是:致病菌侵人生殖器官是本病的重要原因。引起产褥感染的细菌种类很多,多属混合感染。常见的细菌为厌氧链球菌、大肠杆菌,其次如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的如肺炎双球菌、产气荚膜杆菌。若伤口局部感染多系由葡萄球菌引起。分娩后产道的创伤,如子宫腔内、子宫颈、阴道、外阴都可能留下大小不一的创面,创面被细菌感染,如接生或手术时消毒不严、产妇在妊娠晚期有过性生活、盆浴、产后卫生习惯差等原因,使外界细菌侵入产道,造成外源性感染。二是内源性感染,即产妇的自身感染,原来存在于阴道或肠道的细菌,平时不致病,当产后机体内在环境改变或产道损伤时,细菌便可繁殖于生殖道造成感染。当然决定产褥感染的发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产妇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尤其是分娩时的过度疲劳、滞产、胎膜残留、手术产、产道损伤、失血过多,或产前患有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病,患产褥感染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主要病机]
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感风寒,营卫不和;阴血亏虚,虚阳外越所致发热,以及瘀血发热等四方面。
西医学认为产后发热多因产褥感染所致,缘由分娩及产褥期中,生殖道受病菌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变化,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产褥热”。由于产褥感染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17世纪Holmes和Semmel—weise时代,便引起了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发现接生时操作不洁,为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原始的消毒,无菌操作技术,挽救了大量产妇生命。随着细菌学的发展,抗生素的问世,产褥感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我国解放前产妇死亡中约有半数是由产褥感染引起。解放后,由于妇幼保健工作的健全与发展,推广新法接生,产褥感染导致产妇死亡已明显减少,但仍为产妇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一已知原因的致命疾患,将会得以更好的控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