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的症状
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诱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鹅口疮。
二、发病机制: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咽、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
当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时,口腔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菌丝。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长期应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1)作用原理:
患者在接受某些抗生素药物后,体内正常共生的某些菌群受抑制,而另一些菌群增殖,发生菌群失调。
尤其是某些条件致病菌的快速增殖,可使宿主发生二重感染而致病。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诱发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抗生素能增进念珠菌的毒力,加强念珠菌的侵袭性。
激素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生成;另一方面激素也能增强真菌的毒性,因而造成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2)患者长期患病:
由于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营养缺乏,条件致病菌易于群集而诱发新的感染。
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烧伤、创伤和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均可降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力,导致念珠菌的群集、增殖和感染。
(3)局部因素:
如吸烟,口干综合征或口腔放射治疗后,唾液减少,活动义齿或其他活动修复体引起局部黏膜创伤等。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1)简介:
又叫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分布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
(2)临床表现:
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偶有个别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
经过1~2天,黏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呈小点状和小片状,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
随后,小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
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经过数天,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色。白色斑片与黏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涂片和培养可帮助诊断。
2、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简介: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时发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广泛的红色斑块,边缘不整齐,好发于舌、颊及腭黏膜,舌部好发于舌背中线处,局部丝状乳头萎缩,病变双侧的丝状乳头增生与病变区形成明显的界线,这种表现又称抗生素舌炎,严重时在萎缩的红斑区可形成小的溃疡面,相对应的腭黏膜可出现充血的红斑区,疼痛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3、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
(1)简介:
病损好发于戴上颌义齿和正畸矫正器的患者,也可发生于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
(2)临床表现:
慢性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可复发,患者有轻度口干和烧灼痛。
4.慢性肥厚念珠菌病:
(1)简介:
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粘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2)临床表现:
本型的颊粘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粘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
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为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疾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见于免疫不全症候群和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