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需谨防风湿性心脏病复发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则表现为动脉栓塞以及脑梗塞而死亡。
“我20年前得过风湿病,前一阵才知道落下了风湿性心脏病。”47岁的王女士说起自己的病来很无奈,“从前经常是上四楼都心慌、喘不上气,也经常胸闷,后来发展到卧床休息仍呼吸困难、晚上不能平躺着睡觉,下肢浮肿的地步。”一年前,王女士经彩超、胸片、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患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心脏瓣膜严重损坏,出现重度心衰,房颤,心脏明显扩大,同时合并心律失常,还引起了肺和肝功能异常。“医生开始说让做‘心脏瓣膜置换’术。但是经过细致检查后,发现瓣膜损毁严重,多个瓣膜损坏,无法手术修复。”王女士很难过,去了许多医院,“都不敢贸然做这个手术,说这种情况下手术成功率很低,就算手术成功,也必须终身服用抗凝药,并且复发心肌梗死的机率也很高。”王女士很苦恼,毕竟是心脏手术,生命攸关的大事,听同事建议,决定采用传统中医保守治疗。六个月前,王女士开始进行一系列完善的中药治疗。目前,张女士以前的症状都已经消失,心脏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
据为王女士进行治疗的长春中西医结合医院风心病防治中心主任徐长友、朱一兵教授介绍,王女士是典型的风心病患者,这类患者患有风心病多年,年龄已经偏大,“瓣膜置换”术明显不适合。更重要的是复合瓣膜病变(联合瓣膜病变)根本就不适合手术治疗,手术复发率是很高的,原因是手术并没有消除导致心脏瓣膜病变的根本病因;置换一个瓣膜,并不能抵御其它几个瓣膜不再受侵犯,往往是换瓣膜几年以后,其它瓣膜再次受损害,使病人陷入痛苦不堪的疾病深渊;中医中药在治疗这个病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中药它能从根本上消除风心病的治病病因,使瓣膜不再反复受侵害,并通过大补气血,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强壮,不易感冒,通过活血化淤,益气养心,使受损的心脏瓣膜恢复.
朱教授提出,风湿性心脏病当属中医“心痹”范畴。古代医籍对风湿病及其累及心脏的症状有不少描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描述了心痹引起的喘息气促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颈脉动、喘、疾咳,日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日水;”《素问?水热穴论》说:“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清代张璐说:“心不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悸,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综上所述,风湿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有心悸、喘息、水肿、紫绀、瘤瘕积聚等错综复杂的表现,因此,可按照中医学“心悸”、旺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进行辨治。朱教授认为,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有内外因之不同。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养,心神为之不安,表现心悸、怔忡,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恍白,颧面暗红,唇舌青紫。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见到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证。
中医治疗心脏病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根本原因是中医治疗有确切疗效。近年国家已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中医治疗心脏病进行调研,认为中药治疗心脏病不仅有适应国情、副作用低的优势,而且疗效也确切可靠。这也引起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的关注:通过传统中药改善瓣膜弹性,增加其柔韧性,从而使心脏泵血量及血流速度增加,心脏功能得能加强、稳定,使肥大心脏缩小、减少心衰引起的瘁死,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朱教授还特别指出根据临床观察数据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伴中、重度二尖瓣狭窄、重度肺动脉压升高及心房纤颤,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危及生命,不宜妊娠。已妊娠者应尽早终止妊娠;心功能Ⅲ~Ⅳ级的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医源性流产、早产和围产儿病率均增加,围产儿结局不良等危险系数增高,风心病育龄妇女,必须治疗好疾病,才能进行生育的准备,否则就是对自己和家庭以及将来孩子的不负责。
· “倒走鞋”治腰椎间盘突出说法不科学|更多 · 四个小花招造就高品质婚姻|防星期天抑郁症 · 生宝宝别太迟高龄妈妈生缺陷儿几率大|更多 · 在你身边的身材杀手|热水让痘痘大面积爆发 · 全天下女人都会犯的错|不做贼为何也会心虚 · 吃麻辣火锅容易诱发哮喘|过敏的人不易得癌 · 快走十分钟 管住“馋虫”|胖女人容易冲动 · 宝宝为何哭一听就知道|五食物助中年人减脂 · 59岁是道坎 三类疾病找上门|诱发心梗因素 · 你的疾病想说什么|我国不会设三聚氰胺限量 · 中药当美容品隐患多|穿衣戴帽要"凉头暖足" · 养生:趁热吃其实不健康|冷天裸露最伤皮肤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