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风疹病毒致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伴房间隔缺损1例
宋成文谢守珍
患儿女,住院号281412。其母孕39+2周,孕2产1,LOA,于1999年4月12日阴道 自然分娩,新生儿体重3950g,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均为10分。分娩后第1 天,发现患儿全身发绀,但无呼吸困难。检查:心率120/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 明显杂音。立即行心脏扇扫发现: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伴房间隔缺损。追问产妇病史: 曾于孕6~7周患感冒,咽痛,耳后淋巴结肿大,孕4月间有阴道流血史,未服特殊药 物治疗。患儿家族史无特殊记载。产后取产妇及患儿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查TORCH 4 项,母儿风疹病毒抗体均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染色体检查未见染色体数目及形 态异常。
讨论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是指主动脉起自右心室,肺动脉起自左心室,故也称大动脉 转位。当肺循环及体循环的静脉血分别回流至左心房及右心房时,心室的解剖位 置与常人无异,因此导致缺氧的血回流到右心房后又经右心室注入体循环中;而 含氧的血回到左心房后经左心室再度进入肺循环中。该患儿存在房间隔缺损使血 液在心房内形成混合血而暂时保障了身体需氧量。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即 发绀,婴儿期喂养困难,体重增加缓慢,反复心衰及易患呼吸道感染。本病预后极 差,50%在生后1月内死亡,90%患儿在1年内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缺氧、心衰及脑 血管意外[1]。心脏在胚胎的很早阶段就开始发育,并在第3周开始有血液循 环。一般儿科常见的心脏病变由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2]。追问产妇病史,可 以看出,该产妇孕6~7周有明显病毒感染史,且孕4月间有致先兆流产史,产后查新 生儿及产妇血,风疹病毒抗体均为阳性,证实风疹病毒宫内感染。风疹病毒经由呼 吸道感染,通过孕妇血、胎盘而侵犯胎儿,如果在胚胎器官分化早期,可致器官形 成受阻或出现畸形。大动脉转位是主动脉和肺动脉发生中相互错位,以致主动脉 位于肺动脉前,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多数学者认为[3]其发 生原因是主动脉肺动脉隔未成螺旋状而形成直隔造成。而直的间隔可能是由于在 心球并入心室时,宫内感染风疹病毒,使发育停止,未能形成动脉圆锥或肺动脉漏斗所致。 房室管,心房,心室的分隔大约从胚胎第4周中期开始到第5周末基本完成[4 ],而这个时间即孕6~7周,恰好该孕妇感染风疹病毒。
据我国15省市2659例先心病尸解统计,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占6.68%,居于发绀组 先心病首位,且男女[1]。但宫内感染风疹病毒致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伴房间隔缺损少有报道。由于球囊导管手术及早期手术矫正已使病死率大幅度下 降,Senning及Mustard手术治疗患儿病死率5%,长期预后Mustard手术后至少8% 患儿15岁仍有存活[2]。
作者单位:宋成文(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妇产 科 武汉,430070)
谢守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妇产 科 武汉,430070)
参考文献
1,郝芳之,杨兴季.临床儿科心脏病学.北京: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2
2,宋宇虎,李旺祚主译.尼氏儿科学精要.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487
3,何泽涌主译.人体发生学:面向临床的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 3
4,何泽涌主译.人体发生学:面向临床的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 2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