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腺病毒性肺炎

发布日期:2014-10-04 04:13:12 浏览次数:1600

根据1959~1963年北京245例经病毒学证实的3、7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的分析,其临床特点可概述如下。

1.一般表现 潜伏期3~8天。起病一般急骤发热,腺病毒肺炎热型不一致,往往自第1~2天起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多数稽留于39~40℃以上不退;其次为不规则发热,弛张热较少见。3/5以上的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轻症一般在7~11天体温骤降,其他症状也很快消失。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恢复者于第10~15天退热,骤退与渐退者各占半数,有时骤退后尚有发热余波,经1~2天后再下降至正常。有并发症者,热度持续不退。

2.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 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阵咳,同时可见咽部充血,但鼻卡他症状不明显。呼吸困难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6天,逐渐加重;重症者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气的梗阻性呼吸困难)及口唇、甲床青紫。叩诊易得浊音;浊音部位伴有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管状呼吸音。初期听诊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啰音湿啰音于发病第3~4天后出现肺气肿征象。重症患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多见于第2周),无继发感染者渗出液为草黄色,不混浊;有继发感染时则为混浊液,其白细胞数多超过10109/L。

3.神经系统症状 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的中晚期可出现半昏迷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分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做腰穿鉴别。

4.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心率增快,轻症一般不超过160次/min,重症多在160~180次/min,有时达200次/min以上。35.8%的重症病例可于发病第6~14天出现心力衰竭。肝脏逐渐肿大,可达肋下3~6cm,质较硬,少数也可有脾肿大

5.消化系统症状 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腹泻可能与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有关,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

6.其他症状 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猩红热皮疹,扁桃体上石灰样小白点的出现率虽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较特殊的体征。

7.病程 本症根据呼吸系统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轻症一般在7~14天体温下降,其他症状也开始好转,惟肺部阴影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于第5~6天以后,每有明显嗜睡,面色苍白发灰,肝肿大显著,喘憋明显。肺有大片实变,部分患儿有心力衰竭、惊厥、半昏迷。肺部病变的恢复期更长,需1~4个月之久,3~4个月后仍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张,日后可能发展成支气管扩张。我们曾对3,7型腺病毒肺炎经过1~5年随访,30.1%有慢性肺炎、肺不张及个别支气管扩张。以后又对3、

7、11型腺病毒肺炎109例进行10年远期随访,X线平片显示45.3%有肺间质增厚、纤维化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占3.8%。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炎则各占4.7%。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儿童的腺病毒肺炎,一般均为轻症,常有持续高热,但呼吸道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不重。麻疹并发或继发腺病毒肺炎时,则所有症状均较严重,病情常易突然恶化。我们曾观察34例(1964~1980) 11型腺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发现与3,7型腺病毒肺炎的症状无明显差异,但重症及死亡者与3型相似,而较7型者明显为少。我们曾观察38例1~5个月小婴儿腺病毒肺炎(3型20例,7型12例,11型6例,1981~1983),8例为毛细支气管炎,30例为肺炎。临床特点为:多低度或中度发热,热程短,无肺部实变体征。胸片以小片阴影为主。萎靡、嗜睡等神经症状的发生较6个月以上婴幼儿少且轻,临床上无法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肺炎区别,致使本组病例在病原学报告前无一例临床诊断为腺病毒肺炎者。 应根据流行情况,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典型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早期与一般细菌性肺炎不同之处为:

1.高热 大多数病例起病时或起病不久即有持续性高热,经抗生素治疗无效。

2.多系统受累 自第3~6病日出现嗜睡、萎靡等神经症状,嗜睡有时与烦躁交替出现,面色苍白发灰,肝大显著,以后易见心力衰竭、惊厥等并发症。上述症状提示腺病毒肺炎不但涉及呼吸道,其他系统也受影响。

3.肺部体征出现晚 肺部体征出现较迟,一般在第3~5病日以后方出现湿性啰音,病变面积逐渐增大,易有叩诊浊音及呼吸音减低,喘憋于发病第2周日渐严重。

4.血象特点 白细胞总数较低,绝大多数病儿不超过12109/L,中性粒细胞不超过70%,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较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数值明显低下,但如并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则又上升。

5.胸片特点 X线检查肺部可有较大片状阴影,以左下为最多见。总之,在此病流行季节遇有婴幼儿发生较严重的肺炎,且X线和血象也比较符合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病毒的快速诊断。目前可进行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较直接法更为适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特异性IgM测定,惟此3种方法均不能对腺病毒进行分型,是其不足之处。而常规咽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血清抗体检查,只适用于实验室作为回顾诊断。

1.血象白细胞总数在早期(第1~5天)大部减少或正常,约62%病例在10109/L以下,36%在(10~15)109/L,分类无任何特殊改变。晚期白细胞数值与早期类似,惟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升高。血涂片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患儿为低,虽白细胞总数高达15109/L,但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指数仍明显降低。

2.病原学检查 确诊要依据鼻咽洗液病毒分离、双份血清抗体测定,部分病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为阳性。目前采用免疫荧光法(间接法较直接法更为适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特异性IgM测定,免疫酶技术作快速诊断有助于及时确诊。但不能对腺病毒进行分型。而常规咽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血清抗体检查,只适用于实验室作为回顾诊断。

4.脑脊液检查 表现脑膜刺激征的患儿中,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1.X线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病期密切关系。肺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肺部病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与大叶肺炎不同之处是,本病的病变不局限于某个肺叶,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若此时病变继续增多、病情加重,应疑有混合感染。肺气肿颇为多见,早期及极期无明显差异,为双侧弥漫性肺气肿或病灶周围肺气肿(图1)。1/6病例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胸腔积液

6.输氧及输液 正确输氧及输液,如处理恰当,能帮助病儿度过极期。

7.肾上腺皮质激素 曾试用于早期病人,未见疗效;但遇明显呼吸道梗阻、严重中毒症状(惊厥、昏迷、休克、40℃以上的持续高热等)则宜静脉应用暂短的激素疗法。

8.物理治疗 在恢复期中,如肺部体征消失迟缓,宜做物理治疗。

9.中医疗法 对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早期以宣肺清热解毒为主,中期加用涤痰豁痰,重症极期扶正救逆。具体归纳为八法及病后调理一项。

(1)解表法:风热犯肺以桑菊饮套葱豉汤加减,若热甚则合银翘散加减;风寒袭肺,以杏苏散和葱豉汤加减;暑邪,以香蔫饮加减。

(2)表里双解法:表寒里热以麻杏石甘汤加味;外寒内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内饮不重,咽间有痰,作水鸣声,舌淡或微红,脉浮数,治以射干麻黄汤;表陷里寒,治宜桂枝厚朴杏仁汤;表陷里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表陷结胸用小陷胸汤套瓜蒌薤白汤加减。

(3)通阳利湿法:湿邪以千金苇茎汤加味;若湿热闭肺,神昏,身有白痦则以薏苡竹叶散治之。

(4)清热养阴法:气虚热闭乃以西洋参3g扶正,用牛黄散5g匀分五次服;若正虚入营,则以清营解毒之剂,佐以宣闭;余热未尽,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暑伤肺气,仿王氏清暑宜气法加减。

(5)降气豁痰法:气逆而喘,宜苏子降气汤加减;肝气上逆,宜旋覆代赭石汤加味。

(6)扶正开闭法:病久,肺气已虚,邪闭尚甚,宜用玉竹、远志:粳米、大枣、诃子,朴益肺气以扶正;若肺闭甚,可佐焦麻黄少许,并选用杏仁、生石膏、桔梗、葱白之类,攻补兼施以开闭。

(7)固阴降逆法:火逆而喘,宜麦门冬汤加减;气液两伤,宜生麦散加味;阴液枯竭,宜三甲复脉汤加味;久病伤阴,宜大小定风珠加减。

(8)回阳救逆法:用参附汤或姜附汤加味频频饮之。此外病后调理:脾胃不调。以二陈汤加味;脾胃不调虚满者,治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后虚烦,治以栀子豉汤;中虚气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10.其他 对有发热、呼吸衰竭、DIC、水肿脱水的患儿采取相对应的对症措施。继发性细菌、真菌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

(二)预后在我国北方腺病毒肺炎的病情严重,1958年初次大流行时,住院病人病死率高达25%,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死率降至5%~10%。近10年来没有明显流行,病情减轻,病死率为5%以下。流行时死亡大多发生在病程第10~15天,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1.年龄 年龄幼小缺乏特异抗体,死亡多发生于6~18个月儿童,2岁以上者几乎没有死亡。

2.继发感染 如并发或继发于麻疹、一般肺炎或其他重症的过程中,病死率较高,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杆菌等感染时预后也较严重。

3.病原 与3型、11型腺病毒比较,7型所致肺炎,重症及死亡者较多。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