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传导阻滞症状
心房内传导阻滞(intra-atrial block)简称房内阻滞,是指自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或中断,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传导阻滞。
正常窦房结发出激动是沿结间束传至房室结,同时沿房间束(Bachmann束)从右心房传到左心房。当结间束和(或)房间束发生传导障碍,如传导延迟或中断时称为心房内传导阻滞。房间束的损害可能是房内传导阻滞的病理基础。
心房内传导阻滞部位可分左心房内阻滞和右心房内阻滞,以前者多见。按房内阻滞的表现形式有固定性房内阻滞和间歇性房内阻滞,以前者多见。按阻滞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性房内阻滞和不完全性房内阻滞。目前较明确的心房内传导阻滞有四种类型:①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②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心房分离、心房脱节);③窦-室传导;④弥漫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1.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发病机制
(1)固定性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主要由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所致。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可仅表现在右心房内。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前半部分振幅增高(P波前半部分为右心房除极,后半部分为左心房除极);也可发生在右至左心房间或左心房内传导延缓,其表现为P波后半部分时限增宽和振幅改变。
(2)间歇性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老年人的房内传导障碍可能与心脏传导组织的退行性变有关。国外报道的间歇性房内阻滞者约36%有器质性心脏病。部分病例在观察数月、数年后由间歇性变为固定性(持久性)房内传导阻滞。间歇性房内阻滞的发生提示有心房病变。
2.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 完全性心房内阻滞事实上仍为某一局限性心房肌周围病变出现双向性,即传入、传出阻滞的完全性阻滞圈,在阻滞圈内为房性异位节律,而房性异位兴奋灶的自律性变化较多。阻滞圈外的正常窦性心律(或异位房性心律)也可发生变化。阻滞圈内外的两个节奏点互不影响,形成了完全性阻滞性房性脱节。因为完全性房内阻滞仅限于阻滞圈内,故有人认为这种阻滞应称为局限性完全性心房内阻滞更合适。根据阻滞圈外的基本心律是窦性或房性而分为两型:①窦性伴孤立的房性异位心律,如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②房性异位心律伴孤立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
3.窦-室传导的发生机制? 心房肌广泛性电麻痹,心房肌失去兴奋性、传导性,而窦房结、结间束及房室传导系统仍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窦性激动可直接沿结间束、房室传导束下传至心室,与心房肌无关。
4.弥漫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 所有心房内的传导束(房间束及结间束)以及心房肌全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心电图上无窦性P波,也无异位房性节律(无房性P′波、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波)。
1.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虽无血流动力学上的意义,但却有半数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病史,40%的患者可有房性期前收缩及房性心动过速史。患者可有胸闷、气促、心跳不齐等症状。
2.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即心房分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情危重期,也常发生在危重患者临死前数小时。此外洋地黄中毒、尿毒症和药物(如服用胺碘酮)影响也可见到。多表现为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3.弥漫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和窦-室传导? 都是由于高血钾引起,只是后者为心房肌广泛的电麻痹,心房肌失去兴奋性和传导性,而窦房结、结间束和房室传导系统仍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可将窦性激动下传心室;而前者心房内的传导束和心房肌全部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表现为窦性停搏。当窦性停搏时间长,可引起头晕或晕厥,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如不伴有逸搏者,可致猝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