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增加患骨关节炎风险1
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导致了骨和软骨的降解和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此为原发性骨关节炎;风湿、类风湿等炎症性或者免疫性疾病,以及创伤、过度运动同样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化加速,此为继发性骨关节炎。临床上根据是否有症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骨关节炎在中年以后多发,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为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该病有一定的致残率。本病好发于膝、髋、手、足、脊柱等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
疼痛及压痛是本病最常见的表现,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受凉会加重。一些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以及晨僵现象。由于软骨破坏、关节面粗糙,关节活动时有时会出现关节摩擦音;由于疼痛减少了活动,逐渐会出现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软组织的挛缩,导致关节无力、活动受限。
诊断骨关节炎,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尤其是x线常规检查,可以确诊骨关节炎,有助于评估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但是放射学表现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功能状态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性,许多有明显影像学改变的关节并无典型症状,而有典型症状的关节仅发生轻微的影像学改变。磁共振检查不常用。
骨关节炎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的疼痛,阻止和延缓疾病的进展、保护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应以非药物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治疗方案应个体化。非药物治疗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患者教育、运动、生活指导及物理治疗等。
目前的治疗策略着眼于缓解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通过非药物以及药物的干预,试图减缓疾病的进展。各种研究证据显示运动、关节保护、减肥和物理治疗为患者生活带来有效的改善,物理治疗包括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主要作用于减轻疼痛、提高物理功能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如口服和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关节内注射等。外科手术是最后不得已进行的考虑。
常见临床使用的口服药物有:止痛剂:芬必得,英太青,美洛昔康,曲马多等。关节炎症状改善药物:氨基葡萄糖、双醋如因(安必丁)等。可以使用活化维生素d、二膦酸盐,以及其他一些药物。合用一些中成药效果也不错,如仙灵骨葆、抗骨增生等。
骨关节炎,在中医属于“痹病”,病变涉及关节软骨、筋骨、肌络(即中医之筋痹、骨痹、肌痹),主要机理是经络不通,气血不能营养关节,关节筋骨的位置、形态变异,从而导致关节炎的产生。
中医治疗骨关节炎,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常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二妙散、当归拈痛汤、大防风汤、麻桂温经汤、三气饮等,常用中药有独活、羌活、白芍、当归、黄芪、杜仲、细辛、川芎、桂枝、鸡血藤、苍术、牛膝、海桐皮、苡仁,以及甘草等等。医师会根据不同证型加减药物。除了内服药外,也可选用以上的一些药材,置入布袋内加热后用于外敷患处,或用煎汤药遗下的药渣以布袋包裹,趁热敷患处。此外,通过针刺阳陵泉、阴陵泉、牍鼻穴、足三里等穴位,或加以拔罐治疗,也能在数次之后缓解症状。治疗骨关节炎的中药不是没有副作用。中医采用辨证施治,通过通经络、祛寒湿、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但有些中药长期服用也可能会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来源网址